•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氏源流 涂姓历史之论涂姓所出。

    涂姓历史之论涂姓所出。

    发表:涂家(admin)   发表日期:2006-08-20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涂姓以前人数很少,《百家姓》中涂姓居五百姓氏之四百五十九位,且多在江南。但涂姓的渊源却很古远;《尚书 皋陶谟》夏禹云;“娶於塗山”。塗山氏就是涂姓的远祖。

      按晋太保郡公王导《涂氏宗谱旧序》云;“涂姓所出有二;一曰唐虞塗水大夫封于塗山,子孙因以国为氏。考塗山即濠州,在寿春东北,后为武康所邑之地。一曰夏禹娶於塗山,遂建国封塗而赐氏,则为塗姓。 书不云乎;‘娶於塗山,辛壬癸甲’”。

      其中“唐虞塗水大夫封于塗山……”一语,虽然纰缪较多,且无典籍可查,但若细心研究后不难发现,其中仍包含有一自上古以来,世代相传之历史信息。即;后为武(成)康所邑之塗山,早在唐虞时期,塗山氏族已在那里生息繁衍。至于“夏禹娶於塗山”,则除见于王导所引《尚书 皋陶谟》外,还有《左传 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大戴礼记 帝系》“夏禹娶於塗山氏之子,谓之女娇氏,产启”。《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外戚世家》禇先生云;“夏之兴也以塗山”等。 塗山及塗山氏对夏王朝的建立,可见关系极为密切。然而塗山在哪里?塗山氏女娇又出自何方?真如王导《旧序》所云;“考塗山即濠州,在寿春东北”吗?

      可叹夏禹离我们已有四千余年,除了古代传说,夏王朝还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历史纪录。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元凱在注释《春秋左传》时,根据西周文献典籍及《 昭公四年》“穆有塗山之会”,认定“塗山在寿春东北”。但是,夏禹娶妻生启,禹合诸侯,是否也在寿春东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国语 鲁语下》孔丘论大骨中云;“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有塗山在会稽之意。既然有孔圣人的旨意,《吴越春秋》当然和《国语》一样,力主塗山在会稽。何况大禹陵墓就在绍兴城东南六公里,大禹的后人即姒姓守陵人家族世代相传,数千年后仍然在那里尽职尽责,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夏本纪》‘索隐’则不然;“引皇甫谧云;‘今九江当塗有禹庙’。则塗山在江南也”。此外《华阳国志 巴志》也不买圣人的账;“禹娶於塗山,今江州(重庆)塗山是也。”《元和郡县志》亦云;“当塗县故城,本塗山氏国,禹娶于塗山,即此也”。等等。于是众说纷纭,都说自己是塗山氏女的娘家人。《清一统志》按苏轼塗山诗指濠州,与杜预所注在寿春东北同,以塗山在怀远为正,试图对塗山之争作一结论。但是苏轼不是历史学家,写塗山诗时,或许只是仰慕杜氏的大名,不可能去进行认真的考证,这样钦定武断的结论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认为“夏禹娶於塗山”、“禹合诸侯于塗山”、“穆有塗山之会”,是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即塗山不止一处。在寿春东北的塗山,只是周穆王与夷族首领举行过会见结盟的地方,与夏禹可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华夏炎黄氏族乃是汉民族的正宗,其余散居中原四方的民族,则称之为夷、蛮、戎、狄,其中居东方者曰夷。其实,无论是华夏或是东夷,他们的祖先在人类社会的蒙昧时代,都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太古大内海四周的原始人群,只是到了传说的伏牺氏时代,由于地球冰河期的终止,太古大内海失去源源不断的水源而渐渐涸竭,生活条件逐渐恶化。此时华夏族的先人,从内海南部越阴山,至甘陕北部及鄂尔多斯一带,以后又沿黄河东下,至晋豫交界处,繁衍为炎黄氏族。东夷的先辈,则是从内海的东北,沿黑龙江而东,至辽东半岛的东北部,以后南下到达渤海的沿岸。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他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到了新石器时代,炎黄夏族不断东进,与在华北平原的东夷族开始有了接触。对于炎黄夏族的‘入侵’,夷族当然不甘示弱,于是有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结果是夷族的领袖蚩尤被杀,黄帝族全胜。但是黄帝并不是一个残暴的侵略者,按《逸周书 尝麦篇》云;“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之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这个少昊清,就是《左传 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中的“少皞挚”。不是斩尽杀绝,而是起用一个开明温和派的东夷领袖人物,来安抚蚩尤所属旧部,由于政策符合民心,才有了和平共处的局面。“以夷治夷”也是黄帝的首创。

      此后东夷与华夏的关系;如《后汉书 东夷列传》所云;“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桀为暴虐,诸侯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兰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此后泰山以东,济水以南,直到淮河流域,已是东夷居住的地域。殷商的三代旧都“奄”,也被东夷中一个强大的部落(后称为奄或商奄的一族)占领。帝乙、帝辛时期,大举征伐东夷的占卜记录,已在殷墟的甲骨中发现。《左传 昭公十一年》也有“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记述。“及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砮,楛矢。管蔡畔周,乃招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西周初年的典籍和金文中,已有不少夷、周冲突的记录。《孟子 滕文公下》亦云;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可见战争十分艰苦。为了巩固东征的胜利果实,周公在分封诸侯时,将其长子伯禽封于鲁,居少昊之虚,并分以殷民六族,使之成为军事上的主要依靠力量,以控制东方一带的夷族。另一个儿子封于蒋(今河南淮滨以南),用以控制南方的淮夷。周公的弟弟康叔,分以殷民七族,封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史记 卫世家》)。康叔属下驻屯在牧野附近的“殷八师”,就是用来对付东夷的西周主力军。另一支主力军“成周八师”(驻屯在成周),是用来对付南方的淮夷。西周金文中,康王、穆王时期,也有调用这两支部队征伐东夷、淮夷的记录。“康王之时,肃慎复至。後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而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后汉书 东夷列传》)周穆王审时度势之后,为了以夷治夷,缓和夷周之间的矛盾,在极力主张德治的祭公谋父的辅佐下,吸取了他父亲昭王南征荆楚,沉江身亡的惨痛教训,决定去会一会他的对手,以天子之尊,主持“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的会盟。这样靠近淮河寿春东北的塗山,就成为穆王会盟东方诸侯、夷族首领的地方,应是历史事实发展的必然结果。

      论定塗山氏女的娘家不是安徽怀远,还可以从下面的论述得到说明;

      首先,自从少昊清主持东夷各族的事务以后,政通人和,夷夏关系一直甚为友好。唐虞时期,少昊氏的后人皋陶,按《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尧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皋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卒。”可见皋陶与禹同事于舜,后来帝位都要禅让于他,夷夏几乎成为一家,大禹绝对没有必要去安徽举行什么会盟。何况当时氏族之间的主要矛盾,乃是南方的“三苗”。按《五帝本纪》云;“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左传 昭公元年》云;“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对禹伐三苗作了详细记录的《墨子 非攻下》云;“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这段文字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描述,可能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日妖宵出”的罕见天文现象,确实不是人所能编造的。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组的天文学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证明;公元前2104年前后,我国中部地区,确有日落黄昏时发生日全蚀的天文现象;太阳还未落山,日蚀开始天空变黑暗,日蚀结束后已是黑夜,古人以为“日妖又宵出”。可见禹征有苗,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了处理南方三苗的矛盾,舜和禹都付出了很多精力,甚至于生命;《五帝本纪》云;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是为零陵”。《夏本纪》云;“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可见与三苗的矛盾是多么复杂。并且禹可能两次到过会稽;一次是前面提到的“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那时应是他上台不久,为了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他杀了防风氏,另一次就是“至于会稽而崩”。可见禹在整个执政期间,都在关注南方的氏族矛盾。去会稽是否要经过安徽怀远,我们暂且不去分析研究,但是禹因此而在那里娶妻生子,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域也不可能是淮河流域。关于我国上古时期的洪水,及大禹治水的地域,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根据我国地形西高东下的特点,黄河自青、甘、陕、内蒙、山西及豫西,一路高山或黄土高原紧夹,不可能发生水灾,但是到了豫东平原,黄河经辉县转向东北,由于汾、洛、渭、沁、淇、洪等大川的汇合,河水开始奔腾,经濬、滑二县后,汹涌澎湃直衝濮阳时,由于帝颛顼高阳氏的玄宫和墓地都在此,(《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帝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还说帝喾冢也在此,帝喾又是帝尧之父。)这才引起整个社会上下一片震骇恐惧,“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视为大祸即将降临。关于帝颛顼高阳氏,《楚语下》观射父论绝地天通中云;“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浸渎,是谓绝地天通。”众所周知,古人是十分重视求神占卜的,遇到疑难不决的问题,必求助于神灵。个人或少数人的事都好办,求神后由你自己作主就是了。但是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事,若是人人都去求助于神仙,都说自己得到了上天的旨意,“民神杂糅”,社会生活就成了问题。高阳氏的主要历史功绩,就在于进行了宗教改革;设立专职神职人员,“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专门负责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重大宗教活动,以求思想行动上的统一,这样一来社会生活“使复旧常”。因此从帝颛顼开始,宗教主位置由高阳氏族世代相传,帝丘濮阳也就成为宗教圣地。禹伐三苗起初本是舜领导的大事,到了真正兵戎相见,还要在濮阳玄宫得到教主的授权认可(一说舜主和反对兵戎相见)。可见濮阳玄宫的地位非常重要。由于这种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徐旭生先生认定;“洪水发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地域,主要是兖州、豫州的东部,徐州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些小施工,即主要是黄河下游流域,也可能包括部分淮河流域”。去安徽怀远治水不是没有可能,但绝不可以在那里娶妻生子、三过家门。为了治水,自己的父亲都丢掉了性命,禹怎么可能有那种心思呢?难怪屈原在《天问》中问道;“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嵞(塗)山女而通之于台桑?”他的主要精力要用在保卫圣地濮阳玄宫。更有孔传《古文尚书 益稷》引郑玄云;“登用之年,始娶于塗山氏女,三宿而为帝所命治水。”在家乡娶妻生子,婚后“三宿而为帝所命”,就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言,应当是很合乎情理的事。

      禹的家乡在河南西部嵩山地区,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并且离西周的东都成周不远;按《逸周书 度邑篇》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塗,我北望过于岳鄙,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洛,无远天室”。这是周武王向周公旦交代筹建东都成周的事。“我南望过于三塗”, 可见三塗距离成周不远,当为“成康所邑之地”。按《左传 昭公四年》杜预注释;三塗“在河南陆浑县南”。《水经。伊水注》亦云;“伊水出陆浑县西南,王母涧之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塗山。”《方舆纪要》亦云;“三塗山在嵩县南十里,即古所谓塗山者,王母即塗山氏女也。”陆渾县即今嵩县,其西南十里伊水北之三塗山,应在禹的老家附近,塗山氏女的娘家应当是在这里。

      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部分夏人开始向北迁徙,商汤灭夏以后,又沿太行、吕梁间通道北上,部分塗山氏的后人亦当应随行,于是此后晋南、晋中都应有他们的后人在那里生息繁衍。《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所云“知徐吾为塗水大夫”,《汉书 儒林传》中受业于孔安国的“平陵塗恽子真”,按《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塗水、平陵都是晋祁氏之田;塗水在今山西榆次西南二十里,平陵在今山西文水县东北二十里,它们理当也是塗山氏族后裔的住地。

      否定塗山氏女出自安徽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于情理、地望、年岁,矛盾太多。但要确定塗山氏女出自三塗,仅靠推理分析还是不足的,希望涂氏子孙能用更科学的手段,得到更加符合历史的结论
    关于《涂姓历史之论涂姓所出。》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