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氏源流 再谈禹娶于塗山

    再谈禹娶于塗山

    来源:涂念雅先生原创   发表:涂念雅(tuny)   发表日期:2016-01-27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再谈禹于娶塗山              20160122.

    塗山氏历来有在嵩山、寿春、当涂、绍兴、重庆等不同地域的说法,如何判断禹娶禹塗山氏是在哪里?还是要从源头说起。

    人类大约在距今一百六十万至一百万年前,开始进入大理冰期,距今三至四万年前,冰期开始进入极盛期,当时的气温比现代要低很多(约12 ℃)。大陆冰川大量积累;全球冰川覆盖的面积是现代的2倍多,我国西部冰川长度一般要比现代冰川长25倍,多年冻土区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1.5%。冰川的累积导致海面降低,最低时比现代海平面低130-155米;那时期黄、渤、东海大陆架海底全部裸露,现今大陆与日本、澎湖列岛、台湾等地连为一体,成为沿海大陆平原。这个沿海大陆平原从两万六千年前开始出现,到一万二千年前大部分被淹没。

    当时的三海平原特别是东海平原,地处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浙闽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连绵不断地隆起,既阻断了北方的干旱与寒冷,又可吸纳太平洋的温湿气流。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四方不同种族的迁徙人群,成为东亚大陆最有活力与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生活在蒙古高原大内海的华夏先民,随着严寒天气的到来,迫于生计纷纷走出森林,跟随着多年冻土带以及草原、森林的南迁,也向着温暖的太阳的方向开始迁徙。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火的使用,掌握了成熟的渔、猎工具的制作。由于掌握了渔、猎技术,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果实、茎、叶的生存,可以主动地、有组织的进行捕猎活动来获得足够的食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也得以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由高原大内海向南经张家口,往返于北京周口店和东海平原的先民,在山顶洞为我们遗留下的三具完整头骨中,其中竟有一具与现代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有密切的关系,时间在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的先民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村西,也为我们留下距今10·4万至12·5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化石标本,其中竟有一成年人为巨顶空病患者,为先天性血管系统异常,应属伏羲氏早些时期、人们对血缘婚姻尚缺少正确认识的必然结果。

    从大内海东北方向迁徙的先民,沿黑龙江向东到达辽东半岛的东北,部分人群沿东亚大平原向南迁徙,到达东海平原后,可能就是被称为“东夷”族的祖先。而距今两万年前跨过白令海峡的先民,则应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

    已经进入西部陕甘地区的华夏族先民,同样有着东进到鲁西、鲁东甚至到东海平原的记录;《史记 周本纪》“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於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唐人张守节的这一段“正义”并非奇谈异议,他只是以黄帝、颛顼等人代表了他们家的族及其先民。如果他们的先民不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不追随着动植物迁徙的足迹,而停滞于西部陕甘地区,那必然会与恐龙家族一样难逃灭绝的下场。以历史唯物观分析,华夏族的先民们在伏羲或神农时期,理当如张老先生所述先后东进到了三海大平原的不同地区。

    近代国学大家王国维老先生亦曾云;“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昊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昊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他的结论是“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华夏文明确实并非只眷恋中原大地,“东夷”亦非历来为“蛮夷”之乡。

    今人陈剩勇先生则进一步以夏文化内涵及其典型特征、夏朝纪年和夏人活动区域等三方面内容为标准尺度,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于殷商时代之间长江、黄河流域各文化圈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一次全新的,系统、深层、动态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出了夏文化萌生崛起于东南史前文化圈、夏民族的原居地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结论。

    不可否论共工族及鲧禹族的先民跟随着东迁的华夏族群,曾经在东海平原与东夷族的先民,共同创造了先进的史前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与水打交道的经验;筑堤修坝,疏通沟渠河道,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以及种稻养蚕等,以后到了尧舜时代,因为家有所长,治水成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但是从一万五千年前开始,随着气候转暖,海平面在震荡中迅速上升;到一万两千年前,海平面已经上升了八十至一百零五米;一万年前后又上升了20米;其中从1.2万年前到9000年前,海平面经历了一次上升振幅高达65米、持续时间达三千余年的极端气候过程。六千年前海平面才达到现今水平。

    天文学家的研究发现;一万八百年前,正好是超新星爆发的时期,其中船帆座超新星爆发时,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由于超新星爆发产生强大的伽马射线,使地球大气中含氮量增高,促进一些生物的繁殖,从而增加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导致气候降温,同时紫外线辐射增加,又不利于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许多哺乳动物绝灭,也许就是因此而造成的。

    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对海平面变化的认识,是通过地层沉积物及其生物物质所包含之信息而得到的,经过几个不同系统的传递,它们都被极度地迟滞与衰减过。当时海平面变化的“瞬间”,应是超出想象的,急遽的、毁灭性的灾难,此起彼伏,有时还是反复无常的发生。“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以前我们只作为神话看待,实际应是古人对天崩地裂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灾难的记录。灾难的后果是东海文明毁灭性地被长期封存在海底,只有少数稍后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为我们所知晓。

    少数幸免于难的华夏族先民,先后仓惶西逃至鲁西,或至翼、豫、晋乃至陕、甘、青等地以不同氏族的形式继续生存发展。直到禹伐三苗时期,仍有:“日妖宵出,雨血三朝”,“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以及其后的“汤汤洪水滔天”等灾难的记录。

    “禹伐三苗”是在治水之前,舜{或尧}交给禹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前尧和舜都有征三苗的记录,三苗氏族也最终被迫从北向南迁徙。“日妖宵出”现在看来只是一种日全食发生在日落黄昏时段的天文现象,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禹伐三苗综合研究”专题组,对伐三苗的地区进行了系统考证,并按国内外天文学家所提供的,公元前2250年至1850年间我国所有地区可见的“日妖宵出”和黎明前的“天再旦”年代数据,认定公元前2104年与按文献推算的公元前2106年极为妙合。还有仲康时期的日食,当时羲和因终日沉醉于酒,背离职位,搞乱了日月星辰的运行历程,季秋月的朔日,日月不会合于房,出现日食,引起大众的极度恐慌。“《尚书》仲康日食再研究”专题组同样按照天文学家提供的数据,认为公元前2043年或2019年,正好在按文献推算的公元前2026年前后。有了天文、地下考古、人文典籍三方面的有力支撑,夏商周断代工程才认定夏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

    禹都于阳城后十年,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此后都邑虽有迁徙,但都在河南嵩山南北的颖水或伊、洛流域。太康失国以后特别是汤武革命以后,夏后族开始了向西、南、北溃逃,塗山氏可能也开始迁徙到四方,其中当然有寿春、当涂、绍兴、重庆等不同地域因此讨论禹娶塗山,一定要遵照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在公元前21042070年这个时间段,去寻找与鲧禹家族联姻的塗山氏族,他们会在何方?


     

    关于《再谈禹娶于塗山》的评论
    涂念雅(tuny)  2016-05-02 17:13
    秋亚先生过奖了,贵网若能对修改文稿提供方便手段,则为幸也! [回复]
    涂秋亚(tqy)  2016-01-28 08:50
    读念雅先生对于涂氏文化源流的一系列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引经据典,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给涂氏文化的源流脉络以佐证,使人茅塞顿开,实乃信服。 [回复]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