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给后人留下除文学意境以外的信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即黑色的衣服,乌衣巷,多为穿黑色衣服人走的街巷。乌衣巷里住着什么人?王导,谢安!在当时权利地位绝对显赫的高贵人家的住宅所在地,进出这里的人们都为什么都穿黑色的衣服?因为那时后,人们崇尚黑色,黑色的服装代表着高贵!是什么让诗人刘禹锡,产生如此大的感慨,迸发灵感,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唱?贵贱本是平常事,只因起落太跌宕!
晋代是个非常注重门第出生的时代,这种讲究一致延续到了诗人所在的唐代,甚至今天,因为人们在婚配中仍讲究“门当户对”。这种门阀论靠什么来维持?靠宗谱!官修的宗谱!晋代的宗谱早在唐代已经尽数失传,今天肯定难寻踪迹,我们无法考据它的内容和形式。那问题来了?咱们老涂家怎么在晋代有谱?老涂家在晋代也是显赫门第?否则钦公之前为何世系如此明晰?为什么晋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晋代的谱也有序言?晋代的宗谱应该在官方“谱局”保存的呀?为何琅琊王氏,谢安家的谱都因战乱而毁于战火动荡,咱们老涂家得以幸免?
欧阳修,苏洵,王安石,黄庭坚……他们家之前肯定是或者无谱,或者是毁于战火的,不然他们不会恪守“小宗之法”来修他们的宗谱。不然苏洵不会说“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尤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忘而独存,则由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欧阳修也不会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欧阳修在《与王深甫论世铺贴》中说“前世常多丧乱,而士大夫之世谱未尝绝也。自五代迄今,家家亡之,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虽使人人自求其家,尤不可得……”也就是说,他们想编谱,无体例可循,只好自创格式。
至于说到西北世系,朴公源流,这种记载应该是来自湖北江汉平原一代的谱系,或者孝感谱,或者早期的嘉鱼谱。这些谱上是这样区分西北世系和东南世系的,在朴公第75世,朝玉后备注:“此处分支,西北从土,东南从水。”
这些谱的源流都是出自南昌,奇怪的是南昌,或者江西都不曾见到这样的源流世系。湖北的这些谱与江西源流比较下来都有一个特点,即都是益孔公之后,与高安谱对比,颠倒世系一致,缺代的世系一致,几乎可以作出结论,他们的明代早期之前的源流都一样,不同的是孝感谱出现了搞笑的早期“母系祖先”,而嘉鱼谱没有。一个是“八卦掌”,一个是“八卦连环掌”。
迄今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时间点在4000前左右,而黄帝炎帝大约早此时大约700至1000年,那时也有文字?如果没有,他们靠什么来记录这些世系?
有时我在想,如果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明朝初期就诞生,而且在中国得到类似于今天的认同,我们的“修谱大师”们是否会考据到自己的祖先来自非洲的哪只猩猩,或者亚洲的哪知猴子?这些“造谱大师”的手指头轻轻拨动历史的时钟,想往前调多久就调多久,你们信不信,我不管。反正我不信!
说到明朝洪武13年,受胡惟庸案牵连的涂节案,我考据过进贤县志,涂节是进贤人,在嘉兴做过县官,州官,后来做上京官。我就奇怪了,涂节遭杀后,涂节族人在明朝早期因害怕收株连纷纷外逃,他们跑的时候居然没忘记带着被誉为“传家之宝”的族谱。要是被抓住?那岂不是人赃并获?
洪湖涂清华于2017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