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公序辩析
依据高安《涂氏族谱》提供的《宋忠公序》落款年间: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公元1053年)。宋乡贡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钦公二十八世孙。
1、忠公落款代数问题:
据《高安谱》忠公在序中落款,自称为钦公第28世孙。涂士安在《谱苑集辩》中录为26
世。现经《国谱》源流核对,忠公是钦公第26世。不知忠公序中的落款是后人抄录所误?还是确实是钦公第28世孙呢?依据《靖安谱·文献篇谦公序》:谦公落款为钦公第三十世孙。以此上推忠公应是钦公第二十六世。故忠公落款可能是后人抄录时所误。
2、忠公落款年间问题:
忠公落款年间是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公元1053年)。依据高安《涂氏族谱》记载:忠公生于宋宝元己卯(1039年)三月初三日。殁于元佑戊辰(1088年)正月。在宋仁宗嘉佑八年(1061年)癸卯乡贡进士,官居崇文院校书,升河南汝州通判。其先居豫章,晚年徙居筠州旌义乡。
上述记载:忠公他在序中记为“余癸巳京师北归,寻阅旧谱,其间世次不无颠错。”?他是公元1061年得中进士,如何在1053年写序?那里来的“宋乡贡进士崇文阁校书郎”。这不是与《王导序》同样犯了一个年间落款的问题吗!
笔者认为,忠公在序中写道:“后之子孙,又欲拘拘而求之,铢铢而合之,是何异捡荒唐之纪,以补上古之史乎!”忠公的这一段序文是多么的严谨啊!可惜后人把年间记错了,以致《忠公序》被扣上了“虚伪假托”的帽子。冤枉啊!
那么,忠公写序到底是那一年呢?笔者作如此分析:忠公生于1039年,公元1061年中进士,于23岁。殁于1088年,享年49岁。历任崇文院校书,升河南汝州通判。其先居豫章,晚年徙居筠州旌义乡。依据忠公称“京师北归”,说明忠公是告老回乡后所写谱序,依据“癸卯”的字样推测,有两个年辰:一是宋神宗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忠公在职只有12年;二是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亥”公元1083年,忠公在职有22年。本人认为后者符合实际。
3、忠公的卒年问题
依据《高安谱》记载:忠公生于1039年,殁于1088年,享年只有49岁。那么,为什么《高安谱》中记载“忠公京师北归后,其先居豫章,晚年徙居筠州旌义乡。”忠公享年49岁算不算晚年,只能问高安宗亲了;再者,忠公在序中说:“余癸巳京师北归,寻阅旧谱,其间世次不无颠错。因取通鉴编年,严加考证。”这里的“通鉴编年”即是北宋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编年。据司马光资料介绍:生于1019年,歿于1086年。他在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也就是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1086年死前才出版。出版时,忠公当年死亡,如何“取通鉴编年,严加考证”?
依据上述两点本人认为忠公的死亡时间可能有错。
笔者顺便说一说《王导序》,前日看了涂纪林老宗亲撰写的《旧谱王导序辩析》。纪林宗亲是一位热爱宗族事业的老前辈,他谱学深厚,逻辑清楚。他既承认王导序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大胆地相信王导序是真的结论。
综观涂氏钦公以前源流,从上古陶唐受姓,至周幽王时,朴公四十四世实公,以及两汉的挥公、禅公、恽公、东南始祖钦公的所有资料,何不以《王导序》作为范本。如果,涂姓没有了《王导序》,我看钦公以上的源流就不用修了。
笔者认为,《王导序》最大的失误是落款年间,如果,年间落款是正确的,后人就没有那么多的怀疑。本人在纪林宗亲的辩析上,提供一个有力的例子,作为《王导序》所述的佐证。
《王导序》载:“一曰唐虞涂水大夫,封于涂山,后子孙以所封之国为姓”。大家知道否,王导说的“唐虞涂水大夫”是谁?经笔者考证,这位“唐虞涂水大夫”就是朴公之父。在全国的所有涂氏族谱上均没有朴公之父的记载。惟有宋进士涂绣公在1086年的自序中记为:“涂姓蔚起灵昭涂水,远垂瓜瓞之芬芳”。《温州梅头谱》记载的:“陶唐始祖涂水大夫混甲公”。
笔者可以肯定,除王导外,如果不是温州梅头人,谁也假造不出唐虞时期的“涂水大夫”。
因此,笔者认为,《王导序》对涂姓源流的影响是极大的,凡事要一分为二,我还有-个奇怪的想法,《王导序》落款年间正确的那个是假的,那个假的却是真的!这不是奇谈,试想钦公未死,序已写了钦公死,天下涂姓不管那一代人有这样的白痴吗?明明已知有错,却不敢臆改。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一代代祖先是何等的严谨!
最后,笔者录用纪林老宗亲的话:“我们从上述辨析中,似乎看见了古王导序的影子”。
温州涂思贤撰文 二0一七年八月一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