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氏受姓纪
涂凤书
凤书公简介:(1874----1940)字子厚,名起敦。四川云阳人(今属重庆),前清举人,授荣禄大夫,二品衔。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秘书、国务院参议、高等文官甄用委员会和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后为国史统筹处处长。由其主编的《云阳涂氏族谱》被国内外知名图书馆珍藏。
塗山氏,唐虞侯国也。虞帝舜使禹治水,禹过塗山,塗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禹年三十尚未有家室也,闻其歌,谒塗山氏,塗山氏以子妻之。事具《吴越春秋》。
译文:塗山氏,尧舜时期的侯国,帝舜命禹治水,禹过塗山,塗山人歌唱道:“我家有女,白晰漂亮且丰满,聪明善良,就象我们塗山人所崇拜的女神——九尾白狐。我们塗山氏是夷人杰出的代表,贵宾你是将來的帝王。两家联姻,我们塗山氏将助你功成名就。这是天降的机会,这里也是你施展抱负的地方。”禹年三十而未成家,于是拜访塗山,塗山氏便将女娇许配大禹为妻。以上这些是《吴越春秋》记载的。
《虞书》曰:“厘降二女于沩(妫)汭”。纪舜所由受命也,曰禹娶塗山,纪禹所由受命也。塗山氏所國,地别有纪,其子孙以国氏。
译者按:《尚书》分古文,今文两个种。《虞书》属《尚书》篇章。《虞书·尧典》记载,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厘降,赐予。《汉点网》解释:沩汭犹妫汭。舜当时居妫汭,即今之山西永济南。
译文:尧将二女赐予舜为妻,这是帝授,而禹取塗山,则是天命。塗山氏国地望,有多种说法,也都有依据,但塗山氏子孙都以国为姓。
楚汉之际,在吴为大族。宋洪刍《豫章职方乘》曰:“汉高帝平定海內,以项羽起江东,強盛,分徒吴之大族,置之他郡。徙塗山氏于海昏,因号新吴”。豫章之有塗山氏始。
译者按:洪刍,北宋哲宗绍圣元年进士,文学家,方志学家。原文为:初汉高帝平定海内,以项籍起江东,恶其强盛,分徙吴之大族,置之他郡。迁塗山氏于此,因号新吴。
译文:秦末汉初,涂姓在吴的地界属大族群。《豫章职方乘·奉新县望》载:当初项羽起江东,依靠江东大族而強盛。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恐江东诸大族再度起事,危及汉朝社稷,故采取分散江东诸大族的措施,迁塗山氏于海昏。涂山氏迁居在海昏的这一帶以前属东吴的地界,因此这一带叫“新吴”。新吴即今之江西省奉新县。豫章之有塗山氏始于此。
此寻省山为塗。
译者按:以上所说,只叙了“塗”,而省去了“嵞”,即去山为涂。
应劭《风俗通》:“塗姓,塗山氏之后是也。”《汉书·儒林传》:“塗恽子真,受《古文尚书》于清河胡常,而授之河南桑钦,平陵贾徽。”恽,平陵人,官谏议大夫。
译者按:《汉书·儒林传》原文:“孔安国,授都尉朝,授古《尚书》于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常授虢徐敖,敖又传《毛诗》,授王璜,平陵塗恽子真,子真授河南桑钦”。
译文:应劭的《风俗通》记载:涂姓,塗山氏后裔。《汉书·儒林传》有载,涂恽,字子真,跟随清河县胡常学习《古文尚书》,又将其传授给河南桑钦和平陵贾徽。恽公,平陵人,官拜谏议大夫。
汉书《儒林传》:“塗恽贵显”,未言何官;《风俗通》:“汉有谏议大夫塗恽。”《广韵》、《氏族略》俱引之。今本《广韵》误恽为禅,《氏族略》又别出子真,误以为恽与子真为二人;《邵思姓解》:“汉有御史大夫涂禅。”又《汉书·百官公卿表》无涂禅其人,实即《儒林传》之塗恽,而官階姓名皆误;《万姓通谱》:“塗禅,汉谏议大夫,塗子真,治《尚书》。”而无塗恽名;蒲圻谱《世系纪略》以塗恽为塗挥,而又出恽与禅二名,辗转蹈袭,一误再误。(此段为凤书公原文按语)
凤书公按语译文:《汉书·儒林传》记载涂恽是为朝廷显贵,但未能明确其具体担当何种职位;《风俗通》说,汉有谏议大夫涂恽;广运和氏族略都援引此例。今本的《广韵》将恽公错误记为禅公,《氏族略》又错增加子真其人,误以为恽公和子真为不同二人《邵思姓解》记载:汉谏议大夫涂禅,并注解,指出《汉书·百官公卿列表》并无涂禅此人,实则就是《汉书·儒林传》所载涂恽其人,这里的官阶和姓名有误;《万姓通谱》载有,涂禅,汉谏议大夫,涂子真,擅长释解《尚书》,没有记载涂恽的名字;蒲圻谱《世系纪略》部分将涂恽误为涂挥,又新出恽公和禅公两位,实际上是辗转重复 ,一错再错误记所致。
《华阳国志》:“江阳郡下百二十里,有伯塗鱼梁,六伯氏女,为塗氏妇,造此梁。”;晋江阳郡属益州。塗氏,郡富民也。《高道传》:“有塗定辞,居石室,储钱五十万赏廉者。”即《集仙传》之蓬州塗辞也。蓬州,唐置,属今四川议陇县。
译者按:《华阳国志》,东晋人常璩撰写,是一部记载历史,地理,人物的西南方志。《高道传》、《集仙传》都是道家书籍。
译文:《华阳国志》记载,江阳郡下百二十里,有伯涂残柱,因为伯氏女为涂家妇,遂造此柱;晋代江阳郡是属于益州,而涂氏是益州富族。《高道传》记载有涂定辞其人,住在石室,藏有银钱五十万贯,奖励廉者,这也就是《集仙传》中所说的蓬州涂辞。蓬州,在唐代属地即今 天的四川仪陇县。
其在豫章有新吳侯塗钦,一作涂钦,钦事迹不见晋书,然今豫章奉新,丰城俱有新吴侯钦冢云。侯之子孙有氏“塗”者,今靖安,高安诸塗是也。有氏“涂”者,今南昌,新建,丰城,奉新,临川,金谿,崇仁,宜黄,新城,安远,福建之邵武(闽),湖北之蒲圻,孝感,湖南之湘阴,四川之云阳诸涂是也。《南昌府志》:“塗氏之去土为涂”,当晋之末世,避难故也。郑樵《氏族略》则曰“洪州涂氏因水得名。”夫洪州固无涂水也。且“塗”,“涂”通用,见于记载久矣。《论语·阳货迂诸塗》释文:“塗本作涂”。《周礼·量人》“量市朝州涂,军社之所里”,释文:“涂本作塗”。“知徐吾为塗水大夫”,(译者:疑为涂水大夫)杜注:“属榆次县”。《汉地志》:“榆次下乃作涂水”。《说文·益州》:“牧靡有涂水”。《汉地志》同《华阳国志》则作“塗水”。《说文》,有涂无塗,后世增土作塗,经典颇多,以塗代涂矣。
译文:豫章的新吴侯塗钦,或者涂钦,公之生平事迹《晋书》上不曾记载,但在今天的豫章奉新、丰城却都有钦公墓的说法。钦公的子孙,无论是“姓塗”或“姓涂”的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南昌府志》上说,因晋代末期政治避难的缘故,“塗姓”改为“涂姓”;郑樵《氏族略》上说,南昌涂氏因水而得姓,但南昌及周边并不见“涂水”的名称;“塗”和“涂”彼此通用由来已久。《左传》上有记载:“知徐吾为塗水大夫”,杜预注释道,“涂水”在山西的榆次县,《汉地志》上也说“涂水”在榆次县,《说文·益州》上说,涂水在云南牧靡山一带。《汉地志》同《华阳国志》写作“塗水”。《说文》里面有“涂”字无“塗”字,后人增“土字底”作“塗”字。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以“塗”字代替“涂”字。
古之别姓者,复姓简其辞而已。单姓则必有所取焉,或取于义,或取于声,或取于形,“奭”之为“盛”,“庄”之为“严”,取其义也,而声与形不具;“氏”之为“是”,“仇”之为“求”,取于声也,而义与形不具;“哀”之为“衷”,“朱”之为“矢”,取于形也,而义与声不具;“籍”之为“席”,“弘”之为“洪”,取于义与声也,而形不具;“姒”之为“似”,“稽”之“嵇”,取于声与形也,而义不具;若“涂”之递嬗于“塗”也,则兼是三者具焉,何其思之深而义之富也!
译者按:古代复姓改姓者,只在原姓氏上做删减而已。如“公孙”改为“孙”,“钟离”改为“钟”。而单姓改姓,必然有所取舍,或者取于意义相同,或者取于声音相同,或者取于笔划型似。如同凤书公所言,涂姓演变是取于义、声、形,三者兼备,可谓意味深长!
自宋以降,涂氏有豫章,南昌二望,汉晋六朝,豫章郡均治南昌。隋改豫章为洪州,唐宋因之而治南昌如故。其曰豫章望者,以洪州所属诸邑涂氏言也。宜黄涂大经,先世自豫章來,逮大经以进士令南昌,有声,南昌人颂之,由是大经之族与新城諸族之徙自宜黄者,別为南昌望。其望虽殊,而同出于新吴钦。
译者按:新城即今天的抚州市黎川县,与宜黄相邻。读凤书公此段文,可知豫章郡望和南昌郡望之來由与区别。
译文:至宋代以来,涂姓有豫章与南昌两个郡望。两汉至两晋到六朝时期,南昌皆由豫章郡管辖。隋代豫章改名为洪州,唐宋延续。凡以豫章为地望者皆出自洪州下辖各地。宜黄大经公,祖上根系豫章,后在南昌为官,政绩斐然,百姓称颂。因此,大经公之族黎川支系迁自于宜黄的诸族,更改为南昌郡望。二郡望虽有所不同,但皆为钦公之后。
溯而上之,则塗山氏其远祖也。旧谱袭《氏族略》之说者,非知祖塗山氏矣,而又泥塗水大夫之说者,亦非若夫杜撰勋阀,假他人之文相粉泽,更不足论也。
译文:追溯源头,塗山氏才是远祖。少数旧谱沿用《氏族略》之说,根本原因在于不知塗山氏的历史。持涂水大夫为涂姓始祖之说者,如不是杜撰假的历史以光耀门庭,就是借別人的文章來粉饰自己,与这种人不必纠缠,亳无意义。
今为旁搜博引,疏通证明之。谨断言曰:涂之先,自汉以上为塗山氏,汉晋为塗氏,宋齐以降为涂氏,或仍旧称为塗氏。
译文:今特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来证明涂姓出处,并因此断:涂姓氏族,汉代之前以“塗山”为氏,汉代和晋代后以“塗”为氏,南北朝后有的以“涂”为氏,也有仍沿用“塗”为氏。
译者小结:凤书公此文,记叙了如下信息:
一,涂姓所出,源于塗山氏,而“塗”,“涂”相通,塗姓即涂姓。至于“嵞”,“凃”,属异体字,不在考据之列。
二,《豫章职方乘》的记载,颠覆了东晋时塗山氏由安徽迁新吴或由江东迁新吴,遂家豫章之种种说法,即早在300多年前的汉初,塗山氏大族已被迁居新吴,且汉代分散诸大族这一历史事件,史料为证,江西涂姓大族,是汉初由江东迁入,而不是东晋。
三,塗恽字子真,史书有纪,但只记显贵,未记官职,且为平陵人(今天的陕西省宝鸡扶风县),不是江西人。涂禅,史书无载,“恽”(音运)“禅”不能混淆,至于“挥”,或为传抄笔误,或为讹传。
四,塗定辞其人其事,《高道传》有记,为四川蓬州人,并非宜黄人。
五,所渭“以水为涂”之说,洪州无“涂水”,故不能成立。
六,单姓的演变,源于其字的形,声,义,因各姓所处的历史,地理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演变。
七,豫章望出和南昌望出是有区别的。
八,不要拘泥于“涂水大夫”之说,否则,将误导后人。
九,汉以前为塗山氏,汉晋为塗氏,宋齐(南朝)以后为涂氏或塗氏。
十,豫章望出和南昌望出,“其望虽殊,而同出于新吳侯钦”一句,译者以为,皆缘于钦公声望及显贵门庭,并非指血缘,读者不要误读!
译文按语:涂纪林 涂俊 涂清华
二0一七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