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进士《忠公序》是涂姓族谱中最早叙述宋代以前的涂姓源流序文。在忠公序中记有周朝实公外,只有五十五世总代数,却无上祖名字。他说五十五世中存者23代,缺者32世。那么,在存阙世系之中,有那些上祖缺漏,又有那些上祖在谱中记载?如果,能破解《忠公序》中的存阙上祖残图,这将对我们研究涂姓在公元前778年,至宋代涂忠公生于公元1039年止,共1815年的涂姓历史源流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忠公序》介绍于下:
涂氏著姓虽古,其昌名于成周者,自实公而外,何不再见也?两汉接晋四百七十年,载家牒,仅七世。何其阙也,何如?且所居之地方,所葬之丘陇,时有迁徙名多变更。后之子孙,又欲拘拘而求之,铢铢而合之,是何异捡荒唐之纪,以补上古之史乎!夫世远迹湮,六经云《书》,存亡相半,矢引家乘灭没,失于兵,失于火,失于流寓之播迁,失于衰微之废弃,其失屡经,其存屡缺,残编相守,复何怪焉。余癸巳京师北归,寻阅旧谱,其间世次不无颠错。因取通鉴编年,严加考证。五十五世之中,载者二十三世,缺者三十二世……。落款年间: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宋乡贡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钦公二十六世孙。
从涂忠公的这篇序文中,说明公元1053年之前的涂氏至忠公的祖父文燮公为55代。加上忠公本人及父祖三代,共计58代。
1、先说忠公所序55世中的第一世启祖是谁?
据忠公在序尾落款称钦公第26世孙。《国谱》忠公序载为28世;《谱苑集辩》涂士安录为26世。现经源流核对,忠公实是钦公第26世孙。
除忠公和父及祖三代尚未入谱,钦公至忠公的祖父文燮公为23世。再从钦公上推应该还有32世,从全国的涂氏族谱中记载,周朝的实公是朴公第44世孙,加上32世,朴公至钦公为76世。因此,忠公说的55世是以实公开始计算的。也就是说当时忠公所看到的家谱源流,从实公生于周幽王癸亥四年(公元前778年)八月廿四日至忠公曾祖父文燮公止,共有五十五世。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忠公序55世中的第一世启祖是周朝实公。钦公上至实公为32世,钦公下至文燮公为23世。
2、钦公上至实公32世分析:
忠公序说“两汉接晋四百七十年,载家牒,仅七世。”两汉指西汉和东汉。西汉起于公元前206年、晋亦有西晋和东晋,西晋起于公元265年,共计470年。忠公序中所说的470年,即是西汉元年至西晋元年止。在这470年里家牒中仅有七世涂姓上祖记载。
这七世上祖是谁呢?据全国涂氏族氏中记载,西晋时期有挥公、嘉公、彦公;东汉有祐公、禅公和恽公、蒙公、三国时期有朝玉公。这七代上祖应该是忠公当年在谱上看到的七代上祖。也就是说在朝玉公至实公的32世之中仅有8世上祖记载(包括实公在内),缺了24代上祖。
3、钦公下至文燮公23世分析
忠公自称钦公第26世孙,除祖父羔公,父厚公及忠公三代尚无入谱外,23代之中,忠公当时看到的23代之中,有记载的有15代,缺了8代。
存者计算:钦公之前世系存8代,钦公至文燮公存15代,共23代。所以,忠公在序中说:“阙者二十三代”。
阙者计算,钦公之前世系阙者24代,钦公至文燮阙8代,共计32代。所以,忠公在序中说:“阙者三十二代”。
依据大元元贞元年1295年谦公在序中记载:“而溯求廿五承事而上,可考者五代。承事父名羔,行三五;祖文燮,行十;曾祖昉,行二十;昉之父十五承事,祖十一承事。”
以《谦公序》中,廿五承事即是厚公,是忠公之父,祖名羔。从曾祖文燮至十一承事为四世。
现在源流是钦公至十一承事父庆公为19世,也就是说在19世中,忠公当年看到的只有11代。缺了八代。
存者这11代是:1、始祖钦公;2、钦公第二世宠公;3、钦公第三世成公;4、钦公第六世仁公;5、钦公第七世隆公;6、钦公第十世昌期公;7、钦公第十三世寅公。8、钦公第十四世晓公;9、钦公第十七世元琛公;10、钦公第十八世洪朔公;11、钦公第十九世庆公。
缺者八代是:1、钦公第四世璩公,2、钦公第五世毓公,3、钦公第八世富甲公,4、钦公第九世高公,5、钦公第十-世蘗公,6、钦公第十二世文师公,7、钦公第十五世嗣輝公,8、钦公第十六世善轸公。
在存阙世系中笔者为什么作出如此结论呢?且看下篇《忠公序的迁徙与上祖关系》一文。
温州涂思贤谨识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