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家族文化 族谱的真实与真实的族谱

    族谱的真实与真实的族谱

    来源:洪湖涂清华   发表:涂清华(qinghuatu)   发表日期:2018-01-04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我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世界上真的有过“龙”吗?其实“龙”只是古老的华夏图腾。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真的是发脉于炎、黄这两位新石器时期的始祖吗?现代不少学者认为,黄帝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称号,一种首领的地位。曾有复旦大学一课题组,用当前最新的DNA技术做了一个研究,研究显示今天60%的中国人在6000年前左右存在5个超级祖先,具体到史书的的“炎帝”、“黄帝”、“蚩尤”这三位中华远古祖先的后裔,不会超过全国人口的20%。我们之所以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穷尽历史文化的尽头,只能追溯到炎黄这里。换句话说,炎黄并非我们血脉上的始祖,他们只是我们的人文始祖。同理,涂钦就是当今中国100多万涂姓的血脉始祖吗?现代人口学很难支持1700多年的时间,一人繁衍出这么大族群的立论。丰城城东谱上说“尊钦公为始祖”,这个“尊”字似乎给我们做了准确的诠释,即:涂钦只是今天华夏涂姓人文始祖!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起源于父系社会。姓氏合一,稳定于秦汉时期,这是史学界给的结论。姓氏的起源除了具有血缘性外,还有地缘性的因素,如东周列国产生的姓氏,以地名,河流,山川而产生的姓氏等等。所以说把自己沿着谱系上的父系关系,追溯到炎帝或者黄帝是缺乏可信依据的。

    谱牒学不光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这些学科,她还涉及到人口,档案,移民等学科。目前谱牒学学科领域已经有一个广泛的认知,即西晋到唐朝以前的族谱是官修,她主要通过强调血脉的正统来强化当时的氏族特权,官员选拔制度。这些族谱应该被集中保留在政府的“谱局”里,因战争灾害的原因,这些集中保存的族谱档案全都失传了。经过唐末大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不断的战乱荼毒,许多书籍和官方档案均已毁失殆尽,于是出现了徐知诰改名李昪(bian),冒充唐朝皇室后裔,建立南唐政权,号称要恢复大一统的唐朝帝国的历史现象。连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或被皇室赐以汉姓,或自改为汉姓,都趁天下大乱之机,冒充前代皇室后代,建立同姓王朝。如沙陀人李克用建立了后唐;沙陀人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这是官方族谱遗失无从核查所致,同时也凸显了族谱记载血统的权威性。

    赵匡胤得天下之后,国家再也没有可靠资料作为依据来修订天下族谱,同时也继承隋唐的以科举制来选拨官员和制定特权阶层的制度,至此私家修谱开始,加之造纸印刷术的发明,欧阳修,苏洵,黄庭坚大家开创体例,于是修谱之风盛行。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见不到唐朝之前族谱的原因。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族谱都是修于明代之后,这中间有几百年的断档期。

    此后所修族谱中,对家族本末的来源主要靠简单的史料或口耳相传,加之编修族谱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往往造成很多错误,尤其是与前代对接中因史料缺乏而容易谬误层出。涂姓族谱中的两个廙公,事迹一样,出生时间却不一样,有人高兴的发现,两种谱上“廙”字的写法不一样,于是宣称:这是同名两个人!那就奇怪了,怎么一个同音的人,在两个历史时期当了同一个官职,撰写了同一本书?其实这只是后人编造时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

    明代时人们攀比家世盛行,许多人不惜伪托名人,大势造假,以此提升家史的渊源。更有人以伪造族谱为生计,远古世系,遗像,圣旨等模块一应俱全。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涂氏宗谱中出现“王导序”、“苏东坡序”、“朱熹序”了。苏轼序与朱熹序是多姓家谱上都有出现过的通用版,以当前网络环境不难发现其为假冒伪劣,而王导序则是典型“量身定造”,不经细致的考据辨伪,它便会蒙骗后人,而且一骗就是几百年。从许多族谱上的“圣旨”不难发现其套语是始于明代的,许多“遗像”满是明清时期服饰特征……

    旧谱上的许多信息就像夏日荒野里的萤火虫,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些光亮。前几天笔者看到一本谱上写着“涂山在寿春东北濠梁,今属凤阳府”,“凤阳府”是朱元璋登大位后才有的行政单位,由此足以证明此谱系明代后才编写的。明代人对于远古的历史的认知可信度有多高?我们可以凭此对该谱书的可信度有个起码的判断。

    《江西出土墓志选编》里有几篇和涂氏族谱有关联的墓志。里面有高安谱开基祖忠公的“岳父岳母”刘涣夫妇的墓志铭,一篇为当朝户部尚书李常的《屯田员外郎刘涣墓志铭》,另一篇为曾巩的《屯田员外郎刘涣妻钱氏墓志铭》。墓志显示刘涣只生有二男二女,一女嫁进士徐彦伯,一女嫁黄庭坚的叔叔黄廉。并无第三女可嫁“乡贡进士”的忠公。高安谱上记载忠公之子为居仁公,“受业于西涧先生刘凝之(刘涣)”。嘉鱼谱上说“业师欧阳修,赋有《庐山高》诗相赠”,编者考据欧阳修确实曾作诗《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题中刘中允即刘涣。但问题来了,居仁公出生于1081年,“师承”刘涣或者欧阳修。刘、欧二人乃北宋大儒,与王安石,黄庭坚,曾巩等大家皆有交集,且有墓志铭存世。几乎所有的文献资料都表明,欧阳修卒于1072年,刘涣卒于1080年。于是就出现了徒弟还没出生,师傅就已经死了的蹊跷。居仁公长子为近正公,字元直,“博学多闻,深明义理,著《明伦集》十篇行于世,与朱文公(朱熹)《小学》相表里,实有助于风教”。《高安县志》,《万姓通谱》,《永乐大典》有记载曾有《明伦集》三卷。高安谱记载近正公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1年),靖安谱与嘉鱼谱记载生于建炎己酉(1129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有引至《明伦集》“自序亦题嘉定六年(1213年)承务郎致仕涂近正”的记录。在一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82岁,甚至84岁才从一个八品下的官位上退休?这靠谱吗?

    《江西出土墓志选编》里还有《赠工部主事涂铉墓志铭》,铭文显示,该文作自明代成化二年。文中源流肯定不是作者文渊阁大学士邱浚考据得来,其信息来源应是“按其世系”,从涂铉凤韶公的家谱中搬抄而来,我们也可从现今存世的各地冠《馀源堂》为堂号的族谱中的序言来印证此推断,因为该谱始刊印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通过对比这些资料,让我们也从中窥见一些明代中期的涂氏家谱真实面貌,为我们的族谱打开一扇考据之门。不难得出推论忠公迁居高安后,或许北宋大儒刘涣家族确是存在渊源,但若干代之后的子孙才开始编修族谱,之前的世系也许都是口口相传的,虽有其真实性,但谱上的许多生辰及生平简历的可信度并不高,甚至不排除这些世系里有漏代的可能。

    也许这其中的原委只要通过DNA比对立马清楚。也许在不远的将来,DNA对比技术市场化了,成本只需要今天我们检测血型这样的价格,我们在修缮族谱时参照此技术,我们会发现今天苦苦寻找的世系关系会显得那么的无聊,意义微弱。

    族谱在未被我们考据、辨伪、梳理之前,她本身已经是一部本族繁衍与发展的历史教科书。这些或真实的或虚构的内容的根源,是先祖们对自己族群的一种历史上的认知,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种虚荣的行为。各种或真实或荒诞或伪托的记载都是编纂者对家史的一种“维护”行为,他们希望子孙能把这些当成营养,并因此而“秉承家风,再创辉煌”。

    且不说我们能除去传说与故事中的水分,撰写历史人难道不会带着他的观点和目的去书写历史吗?所谓乱世谋生,盛世修谱。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先民们就象浮萍一样在其中颠沛沉浮,稍有浪潮便可能会将世系的链条淹没丢失。先祖们希望通过谱来提高族群的向心力,提升族人的凝聚力,同时也饱含着对子孙后代的期许,他们最为强调的是涂姓氏族文化的认同,这点我们必须尊重,可以这样说,历次族谱的编修都是真实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回家族历史里的许多真实,族谱的编纂是一种最好的家族文化的建设,能够起到增强氏族文化的自信,凝聚族群的作用,倘若氏族文化丧失了真实,长期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中,她能有多长的生命力?能走多远?

    当真实变成历史,历史逐渐变成故事,故事又开始变成传说的时候,我们还能将传说逆向变回故事,再将故事还原到历史吗?答案是:历史是不能随意复原的!不能复原的历史肯定要比随意复原的历史要宝贵,也更有魅力。发现和承认族谱上的世系之谜,肯定比随心所欲的对接上了久远世系更令人尊敬!


                   洪湖涂清华于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关于《族谱的真实与真实的族谱》的评论
    涂淑贵(涂相贵)  2018-05-07 11:00
    赞!!!!!! [回复]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