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西村垅村,(古涂家墩迁徙于此)古涂家墩族史,历史上南田支,。南田支在今新建区(县)象山镇涂家墩,古村遗址还在,依然可见平坦处地,有两处凸显土丘,原址上,荒废水井,碎瓦片,青砖断块,方圆不型的红石墩随处可见,站在古村遗址上,平坦千顷粮田尽收眼底,属鄱阳湖冲击平原地质,土地肥沃适宜人居生存,可称之为鱼米之乡,当然这只是今年的现状。。。。据了解,解放前此地属鄱阳湖畔,解放前这里时常洪水泛滥,过去湖区群众受限于自然条件,时年洪水泛滥,洪水干旱来年交替着,靠天吃饭是不争的事实。涂家墩原址地势微高,历史上受尽了洪水泛滥成灾之苦,又因干旱缺水无法耕种之害。。。。。
相传,涂家墩有新老两基(应该是新旧两房)人口有多少不知道(因族谱烧毁)总谱资料记载,我村曾参与大清乾隆(18年16团)廙公系联谱,乾隆21年修《豫章涂氏大宗谱》(48团),大清光绪18年及中华民国9年,在南昌江西涂氏总祠参与统修《豫章涂氏大成谱》。注,以上谱系资料保存在南昌县宗亲村庄。。
对于本村古老历史,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传说与现实不否认有误差,但作为涂氏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把家族史传承下去,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当年涂家墩人口应该不少,全村即光棍就有48位(单身)如村民受到外姓欺压,48位单身会身先士卒保村护族,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是涂家墩优良传统,古村就因为有这种家族精神,才得以延续强壮起来。。在清代中早期我们村属旺族,一般姓氏不敢小视,在周边乡村有绝对性话语权,从此生存空间放大,生活充满愿景。然而祸自人认,村里族民听信邻村胡姓风水大师谗言,说你村人口众多,现有一口水塘那够用呢,在村口再开挖一口水塘,解决生活用水之难。。于是乎全村齐动手,一夜之间挖好一口水塘,静等水满塘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意外,,塘里的水全是血红色,年长的老人意识到了,涂家墩不可居住了,破坏风水,挖断了龙脉,随后不祥之兆时刻光顾村里,族人无奈纷纷外迁,,或许就因风水破坏,或应洪水冲毁田园,或因战争从军,或许有太多或许,难解其中或许。。。己上所述或许能够解释涂家墩今无人居住原因吧。,,,,曾祖父(涂令进)公,迁至曾祖母娘家陶家井岗村西村垅生计,离原祖籍地涂家墩数十里,此地属于小丘陵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无洪水泛滥之害,村前屋后树木伴竹叶,粮田紧挨果园,事此在此开支散叶,至今已有衍六代,现有人口八十余人,包括永修吴城镇,岸角张家共有一百多人,年幼的我常听奶奶讲祖上的往事,从古老而并不遥远涂家墩,到今居地西村垅村,我像听神话故事一样痴迷,至到奶奶西去,口口相传的族史讲述从此下课,再也不会有了。奶奶告诉我们,我们涂家墩是白岸涂家迁来,迁来多少代不知道,因历史等种种因素,造成族谱遗失。。
90年代初期,世鹏,世葵,序和,序松,序宏,等,家人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先后去了,北望,冈上,进贤县,余干县,查阅大量各支分谱,均未能如愿,闻去年元旦在南昌县北望白岸涂家,举办华夏涂氏研讨会暨数据库启动大会,2018年10月又在南昌县灌山涂家,成立涂氏宗谱研究理事会成立,我们想借助这个信息平台,更愿意参与其中,目的就是想正本清源,认祖归宗,上告慰列祖列宗,下对子孙后代负责,二是,希望能够找到失散家族兄弟,共续血脉亲情,把记忆中的涂家墩,容入涂氏大家庭中来。。最近我们在祖坟山找到一块,保存比较完整墓碑,涂贞儒与妻杜氏合墓碑记,上写有生子二,宗玥,宗瑚,墓碑年代不详。。。
、
2018年夏天我们得到了热心宗亲帮助,在南昌县塔城乡郭山涂家,找到两套老谱卷首光绪十八年,及民国九年,《豫章涂氏大宗谱》人物志,谱序载新建县有两支参与联谱,南田支,牛栏三横支,历代名人,官,乡贤,贞节,长寿,从老谱中我们了解到,涂家墩在参与统修《豫章涂氏大宗谱》时称新建南田支,从字辈上分析,我南田支曾多次参与豫章涂氏联谱。。南田支在《豫章涂氏大宗谱》历代人物表中,记载有,儒隐居士,昌邑巡检司,迪功郎数人,族先贤曾用道家经学为本支谱作序(可惜该序文己经遗失)为弘扬祖德,传播家族文化,吾辈不会停歇,会一如既往寻找下去,尽自己所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昌南田涂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