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家族文化 家谱历史源流的几个概念认知和探讨

    家谱历史源流的几个概念认知和探讨

    来源:湖北仙桃市 涂纪林   发表:涂心元(东方硕)   发表日期:2021-12-21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家谱历史源流的几个概念认知和探讨(全文)

     湖北仙桃市  涂纪林


          我们涂氏历史源流的研讨已历时一年多了,在去年的洪湖研讨年会上,涂和平宗长肯定了家谱的历史源流的考证与考史、考古相结合的方法的科学性,也得到了与会宗亲的认同。

          一年多来,全国宗亲在以涂思贤为理事长的理事会的带领下,对家谱的整理、补充、完善、考证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坚持了家谱的考证与考史、考志、考古相结合的工作实践,把涂氏历史源流的考证引向一个科学的高度,使涂氏历史更加真实、可信,也使全国宗亲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在涂氏历史源流的研讨中,对一些概念出现了分岐和争论,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为此,笔者试就当前争论的几个概念问题罗列如下,分期阐述,分期发表,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1、人文始祖和血脉始祖

          2、史书、方志、家谱

          3、传说世系、待考世系、可考世系

          4、家族文化传承和家族历史考证

          5、讨论中的几个历史问题认知

          一、人文始祖和血脉始祖

          什么是人文始祖,思贤宗亲的文章已有叙述,我完全赞同,这里也不再重复。本节重点讨论的是血脉始祖问题。

    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在宇宙中是个奇迹,因此,人们对人类的起源给予极大的关注,从上古到近古,人们崇尚的是一元论,即人类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在西方,在中国都有一些神话故事,如: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圣经》里记叙:上帝在五天时间里创造了天地、光明、山川树木、飞禽走兽等,在第六天,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随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之后,上帝将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在大地上生活,两人最后繁衍了人类的后代。

          在中国古代,也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太平御览·玉皇部》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絙中,举以为人。……”

          还有伏羲、女娲以兄妹身份婚配而繁衍后代的传说。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人类起源一元论,即单亲繁殖。

          自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后,开创了人类起源探索的新纪元,同时也催生了人类学、生物学、考古学、古地质学、古气象学等多门学科的诞生。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实践,使人们探索人类起源进入了科学的领域。

          一百多年来,人们在世界各地发现古类人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的化石。早期的化石材料如东非坦桑尼亚的能人,肯尼亚库比福勒ER1470号、1590号和埃塞俄比亚哈达尔的AL199――1号、AL200――1号等。中国发现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材料,除元谋人化石外,在安徽繁昌人字洞、山西芮城西侯度曾经发现过属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

          晚期猿人化石在亚洲、非洲、欧洲都有发现,在中国有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等。这些人距今180万年――40万年。

          晚期智人在我国有山顶洞人、柳江人、安图人、建平人、河套人、资阳人、丽江人、左镇人、下草湾人等。这些都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东南、西南地区,距今约5万――3·5万年。

          从类人猿进化到现代人,约经历300万年,从类人猿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经历了299万年,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约为1万年。(以上资料均摘自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一书)

          从黄帝时代起,我国社会已进入到氏族部落鼎盛时期,中原各部落都融入到以炎帝、黄帝为核心的部落联盟里来,开创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这个时期大约距今5000年,传说炎黄时代发明了医药、农耕、植桑养蚕、纺织、圈养家畜,还有仓颉造字等,所以,现代中国人都以炎、黄子孙自居。这就是炎黄为中国人的人文始祖的来源。

          但黄帝自然有血脉后裔,据《史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得姓者和不得姓者,其后代的变迁和繁衍,自有专门的探讨和著述。

          通过以上赘述,笔者只想说明一点,人类的发源和繁衍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任何物种,如果近亲繁殖,其物种必然消亡。黄帝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多元的,黄帝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黄帝后代在繁衍,其它部落的后代也在繁衍,不管是上古、中古、近古,乃至现代和将来,黄帝血脉永远是少数。

          谈及我们涂山氏,不管是朴公(利公)还是钦公,其直系和旁系血脉,在全国涂氏人口中,同样也应是少数。据《国谱》资料统计,全国涂姓人口几乎全为朴公后裔;钦公直系、旁系,和自称为钦公后裔的人口约为六十万,我觉得这很不正常,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繁衍的多元化的历史事实,也与涂山氏部落本身就是多元的这一历史事实不符。试想涂山氏如果只有朴公父女一家,怎么助禹治水成功?怎么助禹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钦公在我们涂氏的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钦公是豫章郡望和南昌郡望的奠基人,揭开了涂氏历史辉煌的一页!据高安谱载,唐代曾有元琛公、伯嘉公受封为“上柱国”公爵,但那是一种荣誉,只有钦公才是实实在在地食邑新吴(奉新)的侯爵,钦公在涂氏历史中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东南支系,钦公也是全国涂氏的钦公。

          根据思贤宗亲提供的人文始祖资料定义,尊钦公为我们涂氏的人文始祖也是恰当的。

          有宗亲认为尊钦公为人文始祖是否定钦公的血脉后裔,这是对人文始祖定义的误解。

          二、史书、方志、家谱

          史书是记载国家民族历史的典籍,方志,则是地方史,家谱是记载家族历史的文献。三者之间,互为映衬,互为补充。

          史书是国家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对前朝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编类、审慎评估后撰写而成的。因此,具有记实性和权威性。

          方志包括郡、府、县志,是仿照史书体例编撰而成的。

          家谱则比较复杂,有帝王家谱、贵族家谱、平民家谱。由于古代一般平民百姓受文化、财力、历史资料和视野等条件限制,所编纂的家谱良莠不齐,以士大夫编纂的自已家族的家谱或为其它姓氏编纂的家谱,都比较严谨。如宋代欧阳修、苏洵、文天祥等。我们涂家近代史学大师凤书公所纂修的家谱,堪称典范,已为上海图书館、北京图书馆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外图书馆收藏。

          家谱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笔者《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一文中,已有专门的章节叙述,这里不再重复,本节主要谈谈家谱的收藏问题。

          宋以前,家谱为国家的专门机构收藏,秦汉时期,皇室家谱由专门机构――宗正管理,民间谱谍也应呈送政府有关机构专人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谱局,编修和管理各种谱牒。民间自修,同样要呈送官府,收藏在尚书省或专门的“籍库”、“谱库”中。

          到了唐代,政府集中管理仍然是收藏的主要方式。

          然而,经过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随后的永嘉之乱,北魏的尔朱荣河阴之变,萧梁的侯景之乱,隋末农民起义,唐代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这些战争的参与者,都曾将政府所藏的各类谱牒付之一炬。

          五代十国时期,新贵都是靠战争起家,没有门第之别,收藏谱牒已没有任何意义了。

        (以上资料摘自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来新夏教授和徐建华教授《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一书)

          民间的收藏,受收藏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保存几个朝代,纸质、布帛类、丝织品类在有氧环境中,它的存放时间是限的。还有受战乱、灾荒及火灾等影响,焚毁、丢失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现代能见到的民间收藏的清代古本藏谱,已实属不多,而且残破不堪,没有实用价值。

          因此,宋以前的家谱基本失传,这是历史事实。

          宋代欧阳修等倡修的“小宗之法”由于缺乏可信的历史资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宋以后纂修的家谱,国家不再收藏,任由民间各行其是。

          据武汉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历史系师生们的社会调查,现收藏于全国各图书馆的家谱,以及民间的刋印本、手抄本,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编纂的,宋、元时期则很少。

    了解了家谱收藏的历史状况,有助于我们在考证家谱时,辦证地看待宋以前的源流和世系,从以谱考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唯史、唯实,不攀附,不盲从,大胆地面对历史,面对现实。

          在考证家谱的实践过程中,还须谈及的是辨证的看待史书、方志和家谱三者之间的关系。

          史书的权威性是不容怀疑的,但有些历史资料因战乱及朝代频繁更迭,搁置时间太长,还有编纂机构庞大,人多手杂等原因,资料遗失,错记、漏记、校对不严等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晋书,曾有十八种版本,而且事件和人物的记叙千差万别,商务印书馆在出版时就有说明。所以,漏记钦公封侯一事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方志,有些方志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记叙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我们前段时间讨论的有关涂瑞兄弟的记叙,府志、县志,以及邱浚的文章都不一致,这主要是编者搜集资料不同而产生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在考证家谱时,应当坚持家谱的记叙应服从于史书,服从于方志的原则。家族的迁徙,以及大的事件,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中国移民史所记叙的历史范围。

          三、传说世系,待考世系,可考世系

          1、传说世系

          所谓传说世系,是指没有文字的时代,靠口耳相传的世系。

          说到文字,就要了解文字起源和功能。

          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甲骨文以前的系统文字。即便殷商甲骨文,也只是祭祀为主的表义文字,还没有表达语言的功能,也就是还没有“文”的功能,这就是甲骨文无法念成完整句子的原因。

          文字的语言表达功能到西周才开始产生,到春秋战国才逐渐成熟,直到两汉才完善。《论语》、《尚书》虽然产生于春秋和战国时代,但成书却在汉代。

          有人说,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曾命仓颉造字,文字不是早就产生了吗?但历史并不是这样,黄帝时代还处于新石器中晚期,当时记数、记事还只能用符号表义,有易经符号表意、结纯符号表义、书契符号表义。

          易经符号就是用三段不同长短的横线的不同排列组合,演变不同密码的图形符号,它的起始是八种基本符号,称为“八卦”,后来演译为“六十四卦”,古代主要用于占卜吉凶,这是唯一保留到现代的表义符号。

          结绳符号就是不同的数量和不同的“节型”,表达特定含义。这种符号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织布提花工序仍有运用。

          书契符号就是信用符号,它是对人、对神表达诚意,甲骨文和金文就是这种符号演变而来的。我国近代铁匠在铁制工具时,也在工具打上“印”,表示责任。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其意思是文字的起源和文字语言化,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严格地说,家谱中的世系,春秋战国以前,都只能归类为传说世系。

          传说世系在秦以前的帝王和少数贵族世系,除依据史书列表可查到部分根据外,其它普通世系是无据可考的,因此,只能看作后人的一种愿望而已。

          2、待考世系

          待考世系是指秦汉以降,特别是东晋到北宋,是历学家认为的“中古时期”,这段时期是战乱频发,国家常处于分分合合的动荡之中,无论是官修或民修的家谱,保存下来的凤毛麟角。

          其次是在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未发明之前,文书是靠雕板印刷和手写,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只能是望而却步了。所以,家谱的编纂在这一历史时期只能为政府和官僚階层所垄断,民间自修的家谱少之又少。具有实力的民间修谱,因受历史资料、人文背景和视野的条件限制,所记叙的源流和世系,相对于官修家谱,要大打折扣。

          总之,宋以前的家谱,受战乱和收藏条件限制,传世极少,因此称这段历史时期家谱的世系为待考世系。

          3、可考世系

          这段时期是明清时期到民国,特别是明、清两朝,家谱的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这段时期以民修为主,家谱的功能也有所变化,除了纪录家族世系外,因明、清两朝的统治根基在家族,家族的政治地位得以抬升,所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和睦家族、教育族人、提高本家族内部凝聚力,以提高本族在社会中的名望和地位。为了抬高和标榜氏族的高贵,很多家谱采用了“大宗之法”,动辄上溯几十代,上百代,其先祖必定以古帝王或历史名人相承袭,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世系造假。

          清代施桢在道光年间为江苏海门王氏修谱所作序文中说:“……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但略作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他批评了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

          标榜始祖高贵,自汉代起就有这种风气,明太祖朱元璋在编修家谱时,由于家世贫寒,祖上没有名人,曾打算攀附名人朱熹,在一次询问一朱姓小吏时,问是否为朱熹后代,小吏回答说不是。这使朱元璋很感动,因此打消了念头。看来,即是皇帝也不能免俗。

          清乾隆年间,政府曾颁布命令,严禁民间修谱乱攀帝王贵胄,只能以始迁祖或落籍祖为始祖。(参看笔者《也谈清代谱禁》一文)

          虽然如此,但明、清两朝民间修谱的主流还是应当肯定的。在1989年“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上,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们普遍认为的“祖宗书法不可违”的畏惧心理,明知有错而不敢纠错。所以,不要过多的责怪当年的编修者。会上肯定了明、清家谱的史料价值,认为清代纪昀、曹一士、施桢、李绂、全祖望等名士为几大望族所修的家谱和作的谱序,严谨而务实。还有一些族谱认真考证,不“以疑传疑”,这些被认为是明、清家谱修纂的主流。所以,不能一概否定明、清时期的家谱。

          故而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家谱世系称为可考世系。

          把家谱世系划分为传说世系、待考世系和可考世系,其目的是便于我们在考证家谱世系时,明白主次,“远粗近细”、“唯史、唯实”、“信今传后”,进一步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家谱的质量,留给后人一份有价值的遗产。

          在源流考证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移民,这也很自然的牵涉到世系的考证。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移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产生移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原居住地土地资源不能满足人口增加的需求,极需要寻找新的资源;二是战乱、灾荒造成的移民。还有商迁、官迁、工匠的流迁、劳务、军队的戍守等。根据专家们的考证,“涂山国里无涂姓”,这一现实也验证了中国移民的历史规律。

          从明初开始的政府行为移民到清代中叶的移民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持续近四百年,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

          移民对家谱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就造成了移民后裔世系的断裂。就我们涂氏移民后裔来说,找不到祖源,特别是找不到江西祖源是绝大多数。从清末到现代,移民后代家谱上出现了乱接江西祖源的现象。大多数家谱到现在,只有落籍祖或始迁祖世系,因此,移民后代迫切需要找到江西祖源的愿望特别强烈。虽然我们建立的各种信息平台,为移民后代纵向和横向寻找祖源和祖亲提供了条件,但必须正视的是,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多数移民后代找不到祖源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本节参考文献:网名“蔡氏意学”的《文字和语言是两回事》;冯尔康:《清人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点》;南开大学历史系来新夏教授和徐建华教授著《中国年谱与家谱》。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

          四、家族的文化传承和家族历史考证

          家族文化包括“涂山文化、”、“钦公文化”和“涂氏社会文化”,还有家谱中记载的传承文化等。

          涂山文化有怀远涂山、巢湖涂山、重庆涂山文化,还有尚未开发的其它涂山和涂水。怀远涂山和巢湖涂山已开发为旅游胜地。

          钦公文化主要有钦公封地奉新(新吴)、钦公墓。

          涂氏社会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如:北望黄河灯会、涂家拳等。

          还有涂氏古建筑、涂氏古代宗祠、古代碑刻、涂氏古代遗址等。

          涂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涂氏家族的宝贵遗产,应当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杨光大。

          目前,在讨论涂氏历史和源流时,产生了概念的混淆,把涂氏的文化现象当成了涂氏历史,这是没有弄清楚文化和历史的概念。文化和历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广义上讲,文化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和艺术化的特点。而历史则具有真实性和严肃性。例如: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电视剧是文化艺术,史书是历史。如果把电视剧当历史,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小说《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创作的,但他不能等同历史。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家族文化也随之复兴,全国宗亲尊祖颂宗,建立和修复宗祠,建立钦公和涂山娇雕塑,这种热情应当肯定和赞扬。凡是当地宗亲热爱宗族事业,开展的纪念和庆祝活动,都应热情支持或者参与,以利于增进团结和体现天下涂氏一家亲的氛围。有宗亲认为,这会误导宗亲和我们的后代,认为这就是历史。我认为不会,不要低估了广大宗亲和我们后代的鉴别能力。这里顺便提及的是:南昌灌山的“新吴候第”,没有宗亲认为这就是钦公旧居,因为门楣上是条石砌成,门楣上的宅名不是阳刻,而是书写,这与晋代讲究门第之风格格不入,而且书体是楷书,而楷书到唐代才定型。宅院残垣断壁,抹灰犹在,经过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不可能保存到现在。其实这是明代当地宗亲的一幢园林式建筑遗址。

          弄清了文化和历史的概念,有利家族的亲善和团结,消除误会和猜忌,团结一致朝前看。家族文化和家族历史还需挖掘、整理和提升,任重而道远。

          五、讨论中的几个历史问题认知

          目前大家争论比较激烈的是有关钦公的问题,如:钦公是哪里人?钦公墓葬究竟在哪里?还有钦公因何功封侯等问题。

          关于钦公,除了最具说服力的丰城钦公墓、奉新新吴侯文化遗址外,其它资料几乎是空白。笔者本不想插言,因为在无可靠历史资料的情况下去作过多的推理,这不是笔者的行事风格,但看到大家在激烈争论时好象少了点什么!所以该说的时侯还是说几句。

          1、钦公是哪里人?

          目前有四种说法,即:寿春人、武阳港涂舍村人、奉新人、丰城人。

          汉以后,江西成为全国涂氏中唯一的望族,也是最大的涂氏人口聚集地,在明初开始的大移民潮以前,江        西涂姓人口占全国涂姓人口百分八十以上。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状况。

          为什么在全国所有姓氏的人口流布格局中会出现这种唯一的现象呢?

          这就不得说说涂氏的迁徙史。  

          大家都知道,涂氏的发源地是古塗山氏国,东起今凤阳,西至寿县的淮河流域。塗山氏国的历史与夏紧密相联,始祖姑女姣是禹的妻子,夏朝开国国君启,是禹和女姣的儿子,因此,塗山氏成为国戚,其封地或势力范围南延到了今巢湖以南的长江边,东到滁河流域(古涂水)。商灭夏时,夏朝最后的君王夏桀曾逃奔巢湖地区戚族塗山氏后裔寻求庇护。(即“桀奔南巢”)

          到了周代,由于周公旦和周穆王的两次东征,以镇压东夷人的反叛,周穆王还在怀远塗山聚会各路诸侯,以庆祝胜利(这就是“穆有塗山之会”)。塗山氏被迫离开居住了近三千年的祖居地,先后迁往江东。到秦汉时期,塗山氏已成为江东大族。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恐江东项籍大族再度起事,危及刘氏社稷,故将项氏大族分散迁往外地。受此次牵连的涂氏大族,也被迫迁往海昏,即今鄱阳湖以西地区,这就是《豫章职方乘》和廙公撰补《豫章记》中所记叙的历史事件。

          汉中元元年划海昏为新吴县和海昏县。从古地图上看,中分线约在今江西新建以西,奉新以东。海昏县的范围约辖今整个南昌市、新建、进贤、及九江市的永修、共青城和德安地区。新吴县约辖今奉新、高安、丰城、樟树等地。海昏偏东北,新吴偏西南。

          以上这些,是笔者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整理的,为方便大家阅读,笔者没有罗列一大堆考据。

    要判断钦公是哪里人,了解钦公上祖非常重要,根据以上资料和奉新钦公文化遗址、丰城钦公墓址综合判断,钦公上祖应是汉初涂氏大族由江东南迁新吴县的家族之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先有新吴县,后有新吴侯”,这个秩序不能颠倒。

          钦公是涂舍村人和寿春人,因没有历史资料佐证,故不在本节讨论范围之列。

          根据丰城县志的记载,钦公为丰城人,这一结论是否能站住脚呢?请看丰城县志是如何记叙的:“晋,涂钦,邑人。晋元帝建武元年丁丑,以扈跸南迁,功封新吴侯。府志误载奉新人,今据侯墓志及家传订补。”

          请注意,县志定钦公为丰城人的依据有二,一是侯墓志,二是家传。这里说的侯墓志,是指清代象震公的叔父带人进入钦公墓道,发现钦公墓室有门,门用砖封死,异常坚固,上有字迹,剥去泥土,竟是一篇完整的钦公志传。象震公叔父当场抄下来了没有,象震公文中没有交待,只是说和“沇江遗谱”的记载完全相同。县志的撰写人可能是见过墓室门砖上的钦公志传或沇江遗谱,或者其中之一,或者两者都有,不然,不会盲目定论的。要更改府志的记载,没有令人信服的可靠证据,断无可能。

          这是我们见到的关于钦公是哪里人的最直接,也是除家谱以外的方志记载的唯一证据。

          按“双重论证法”的原则,是经得起推敲的。

          2、钦公墓究竟在哪里?

          钦公墓的定位有三种说法:即武阳港涂舍村说,奉新竹岗山说,丰城钦公实葬墓说。

          先说说武阳港(渡)钦公墓,古代丧葬,很讲究风水,即地势腾龙起凤,流水贯通,门脉明晰之地,则为风水宝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梨芽于室,草木于春”的天物感应则是古代风水的理论基础。就是说,先人葬在风水宝地,可荫庇子孙。古代丧葬,不仅王侯,普通人家也十分讲究,古代有“停厝”一说,就是在没有找到风水好地之前,暂不下葬。如:元代吴澄为宜黄允瑞公所作《塗山庵记》中就说到了停厝,允瑞公停厝一年以后才下葬。可见古人对风水的重视。当然,停厝不一定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浅土停厝。

          笔者不懂风水,也没去过武阳巷涂舍村,不敢妄言,但据“海昏侯墓”考古专家说,古代鄱阳湖水体面积比现在要大四倍。不仅是鄱阳湖,还有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都比现在要大许多,青海湖古代比现在要大八倍。笔者曾有幸让的士免费在南昌郊区转了一段,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应是古鄱阳湖的沼泽地带。南昌县城古称“莲塘”也说明了这一点。

          按古代风水习惯,墓葬不可能在湖边。

          古代地名和地域名是经常变化的,如今之怀远即古之当塗,今之当涂,即古之姑孰。古代武阳港是不是现在的武阳港,古代武阳巷究竟在哪?笔者手头没有方志资料考证,不敢乱说。如果武阳港另有出处,则另当别论。

          其次,武阳港如果在海昏县境内,那么新吴侯墓又为什么要选葬在别人的管辖范围内呢?这点,笔者无伦如何是想不通的。

          奉新竹岗山,因到现在,还没发现墓葬可靠的实物证据,因而不敢定论。

    笔者有幸到过丰城,祭拜过钦公墓。这里属丘陵地带,山脉起伏延绵,云蒸霞蔚,一条小河贯通南北,确是墓葬风水宝地,也是风景宜人之地。

           根据步丈,整个墓室堆土半径在30米以外。据童年曾进过墓道的陈明华老人叙述,墓道宽在四米左右,高两米五左右。根据查国荣先生关于六朝葬制的叙述,如此规格的墓葬,在晋代贵族墓葬中实不多见。

          江西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先生说:“根据当年进过墓室(道)陈明华描述,其墓室结构与常见的晋代墓室结构完全一致,且清代所绘侯墓岗方位图及清政府颁布的保护墓地告示,以及墓中出土有‘新吴侯涂钦墓’铭文的墓砖综合分析,我认为侯墓岗就是涂钦墓的所在地。由国家文物局主编,我省文博部门协编门《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西分册》一书,已经列入‘涂钦墓’这一条目,这也表明了文博专家对涂钦墓的肯定。”

          笔者之所以不惜笔墨,全文转抄许先生结论全文,就是想说,没有谁的推理比专家结论更具权威。

          3、钦公因何功封侯

          有家谱记载,钦公挂大司马、大将军印,征讨石勒有功,封新吴侯。

          这里我只想说,东晋司马睿时期唯一的大司马、大将军是丞相王导,是平叛王敦时所封。

          东晋唯一与石勒交战的是祖狄,司马睿曾任祖狄为豫州刺史,祖狄率师北伐,曾一度将石勒赶出河南,321年祖狄病死,石勒又攻占河南,北伐失败。

          东晋司马睿时期的所有战争都是内乱,根本无力与北方胡人的势力交战。

          钦公因功封侯的事,大家可参看北工大涂念雅老宗亲的有关文章,这里我不作评论。

          但我要提示的是,司马睿初到南京,势单力薄,主要是靠南下世家大族和南方本地的名门望族的支持而登上皇帝位的。涂氏自汉初举全族由江东迁新吴,历四百多年,到晋代己成为豫章望族,自然是司马睿仰仗的力量之一。加上家谱中记载的“戳力行阵,扈跸南迁”之功,封侯应在情理之中。

          说到这里,可能有宗亲认为不可接受,认为完全与家谱记载不符。

          提到家谱,特别是东晋以前的源流和世系,我认为家谱的记载与一篇文章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王导序”,“王导序”可以说对家谱的源流世系起到了提钢挈领的作用,因此,也称王导序为“老谱大序”。

           笔者《旧谱王导序辨析》一文曾罗列了王导序中年代错乱、后事前置、未封先迁、前后自相矛盾等问题,并断定今版王导序为后人所作。这里我重点说说为什么是后人所作的依据:

           依据一:王导序开头有“……然塗山即濠,在寿春东北,后为武康所邑之地”。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说:“古塗山氏国,春秋为钟离子国,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隋改为豪州,大业初,复为钟离郡,唐复曰:濠州。”

          《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将历史、地理融为一体的杰作。受到当时名士吴兴祚、彭士望、刘献廷等人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千古绝作”。塗山氏国直到唐代才称濠州,怎么出现在晋代的王导序中了呢?

          依据之二:凤书公在《涂氏受姓记》中有一段话:“《汉书,儒林传》:‘塗恽贵显’,未言何官;《风俗通》:‘汉有谏议大夫塗恽’。《广韵》、《氏族略》俱引之。今本《广韵》误恽为禅,《氏族略》又别出子真,误以为恽与子真为二人:《邵思姓解》:‘汉有御史大夫涂禅。’又《汉书,百官公卿表》无涂禅其人,实即《儒林传》之塗恽,而官阶、姓名皆误;《万姓通谱》:‘塗禅,汉谏议大夫,塗子真,治《尚书》’,而无塗恽名:蒲圻谱《世系纪略》以塗恽为塗挥,而又出恽与禅二名,辗转蹈袭,一误再误。”

          凤书公在这段文字里把恽公、“禅公”、“挥公”的出处及谬误说得清清楚楚。

          这里须特别指出的是:《万姓通谱》为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氏族略》为南宋郑樵撰:《邵思姓解》为北宋邵思撰。晋代的王导怎么可能考证宋、明时代的姓氏专著呢?

          以上两点“我不明说人自明”了。

          这一篇后人所作的“王导序”记叙混乱,错误百出,焉有不误人之理?根据“王导序”所衍生出来的世系、谱序,特别是关于钦公的错误叙述,怎么能作为考证依据呢?

          我还是那句老话:古代王导序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只是年代久远以及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早已失传,我们永远也见不着了。

         全文完


          感谢涂清华宗亲、涂佐伐宗亲有关本节资料提供。


                                   湖北 涂纪林

                                  2019年7月1日


    关于《家谱历史源流的几个概念认知和探讨》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