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氏源流 涂字考

    涂字考

    发表:涂家(admin)   发表日期:2006-11-18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涂 字 考
    台湾  涂寿眉
     
    一、中国文字之演变

      许叔重《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マ喼迹,初造书契。”(按:即古文,晋世称为科斗文。)《周礼》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及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或与古文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作《春秋传》,皆以古文。”(按:兼大篆言之。)“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清段玉裁注云:言史籀大篆,则古文在其中。)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滌除旧典。”“初有隶书(按: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段注云:小篆既省改古文大篆,隶书又为小篆之省,秦时二书兼行,古文大篆遂不行。”“汉兴,有草书。”(段注云: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后相连绵者曰今草。)“及亡新居摄,颇改定古文。”“诸生競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段注云:文字以仓颉、史籀为正,汉时惟孔子壁中书为仓颉古文。鼎彝之铭,则合于孔氏古文者也。)“俗儒鄙夫,ζ渌习,”“不见通学,”“其迷误不论,岂不悖哉。”

    二、汉世字书繁多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有李斯等所著之《仓颉篇》。(汉时闾里书师合李斯所作之仓颉篇,赵高所作之爰历篇,胡毋敬所作之博学篇,合纂仓颉篇,计三千五百字)。至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平帝时,徴沛人爰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增加二千四十字,合为五千三百四十字。)其后,班固作十三章。和帝永元中,郎中贾鲂作《滂喜篇》(班之十三章在其中),尚有别字十三篇。又汉人解释《仓颉篇》五十五章之作,有《仓颉传》一篇,扬雄《仓颉训纂》一篇,杜林《仓颉训纂芬黄帕帧恫烛」省芬黄?BR>三、许慎著说文解字集汉代以前文字学之大成

    甲、许从贾逵受古学
      许叔重之子冲上后汉安帝书云:“先帝(按指和帝)侍中骑都尉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段注云:贾逵字景伯,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时于谢曼卿,逵遂传父业。)又云:“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段注云:古学者,古文尚书,诗毛氏,春秋左氏传及仓颉古文,史籀大篆之学也。又后汉书儒林传曰:许慎字叔重,少博学经籍,马融尝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作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按:后世从省,但曰为说文〕十四篇,皆传于世。)

    乙、许著叙篆文合古籀
      许氏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段注云:篆文,谓小篆也。古籀,谓古文,籀文也。不先古文籀文者,欲人以近古考也。小篆因古籀而不变者多,故先篆文,正所以说古籀也。其有小篆已改古籀,古籀异于小篆者,则以古籀鲋小篆之后,曰古文作某,籀文作某,此全书之通例也。)

    丙、许氏博采通人
      许冲上书曾云:“慎前以诏书,校书东观。”(段注云:其涉猎者广。)
      许叙云:“博采通人。”(段注云:许君博采通人,载孔子说、楚庄王说、韩非说、司马相如说、淮南王说、董仲舒说、刘歆说、扬雄说、爰礼说、尹彤说、逯安说、王育说、庄都说、欧阳乔说、黄颢说、谭长说、周成说、官溥说、张彻说、宁严说、桑钦说、杜林说、卫宏说、徐巡说、班固说、傅毅说、皆所谓通人。而贾侍中逵,则许所从受古学者,故不书其名。其不言某人说者,皆根本六经艺传,务得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因形以得其义与音。)
      许冲之书亦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段注云:折衷于逵也。)

    丁、许氏历二十二年而成书以博而精

      许《叙》又云:“粤在永元困顿之年。”
      许冲之书云:“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是许氏撰《说文解字》一书,创始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九月,历二十二年而成书,由其子冲献之皇帝,其书继扬雄《训纂篇》以前之五千三百四十字,又他采三千十三字,全书共有九千三百五十三文(有重文一千余),可谓集汉代以前文字学之大成。宋徐铉称其书“字书精博,莫过于是,篆籀之体,极于斯焉。”清段玉裁称其书“以博而精”,又谓:“无《说文解字》,则仓、籀造字之精意,周、孔传经之大恉,藐蕴不传于终古矣。”信哉。

    四、许氏说文有涂字无塗字
      许氏《说文解字》一书,只有涂字,并无塗字。按其著书通例:“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则涂字必为史籀以前之文字,且为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之文字。

    五、涂为水名
      甲、自益州出乃大江之上源
      说文解字第十一篇水部
      水余          水名(清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云:韵会引,水下有名字。),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从水,余声。今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并引他家之说,以阐释之。
    段注云:绳,各本讠为  作渑,今正。

      (一)清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云:《说文》无渑字,当作绳。《地理志》(按即汉书之地理志)、《水经注·若水篇》,皆作绳。

      (二)清毛际盛《说文解字述谊》云:《汉书地理志》:益州郡牧靡南山臘,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绳。《山海经》:巴国有马遂山,渑水出焉,盖即涂水所入之渑。然《水经注》字并作绳,当从《汉志》,《说文》渑,传写之误,段《注》又云:牧,《前志》(按为前汉书地理志)作收,《后志》(按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牧,《隶释·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见,晋书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南山腊“谷”,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绳,过郡二,行千二十里。

      (一)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戴氏校刊《水经注》,及赵氏一清本,竝作涂水导源腊谷,入绳,《汉志》腊下夺谷字,当据《水经注》补之。

      (二)民初王先谦《汉书补注》云:腊下脱“谷”字。
      段《注》又云:《水经注》若水篇曰:若水又东,涂水注之。水出建宁郡之收靡县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涂水导源腊谷,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按涂水出腊谷,故《汉志》谓之腊涂水。《汉志》、说文皆云入绳,而《水经注》云入若水者,善长云:若水又迳越巂大莋县人绳,绳水出徼外,南迳旄牛道,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绳水矣。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或言注绳,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津,随纳通称也。《水道提纲》曰:金沙江,即古绳水。鸦龙江,一名打冲河,即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云南姚安府大姚县境,合鸦龙江,至四川叙州府治宜宾县南境入鸦于江。金沙自犛石出发源,至云南丽江府境,已四千二百余里。自丽江至四川叙州府,又二千五百余里,源远流长,所受大水数十,小水无数,其为大江上源无疑也。玉裁谓:多以金沙为大江正源,然非《禹贡》崏 山道江之旨。《禹贡》于河源、江源,皆挙其近者,圣人不尚远略之意。

      (一)清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云:“牧靡,据宋李┍尽痘阳国志》,作牧麻县。”“《水经》若水注云:绳水又东,涂水注之,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县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出牧靡草,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鸟喙中毒,必急飞牧靡南,啄牧靡以解毒也。诸书皆作牧,惟《前志》作收。朱谋土韦《水经注笺》引李奇曰(按为后汉书郡国志注,李奇曰:靡、音麻,出升麻。):“牧靡,即升麻也。”“牧靡,即牧麻(麻、靡,声之转。),牧麻者,牡麻也,(牡、牧,亦声之转。)枲麻无子,谓之牡麻。升麻之无子者,亦谓之牡麻。”“方音转为牧麻,又转为牧靡,因其名其县尔。”“又按钱氏新冓斗》(清钱坫说文解字冓斗诠)注:《地理志》牧靡,应今曲靖府寻甸州地。涂水,今之牛栏江也,上源曰车洪江,出嵩明州,东北流,迳寻甸州东南,马龙州西北,曲靖府西北,霑益州西北,迳折宣威西者海东,折西北,迳乌蒙土府南,曰牛栏江,下流曰金沙江,过郡二,过益州越巂二郡。”

      (二)南唐徐锴(寿眉按:楚金仕江左,少年早卒,故仍称南唐。)《说文系传》,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订》,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清王筠《说文句读》,均依许叔重之说解而补订之。

      乙、自扬州出亦注于大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纪江南(按即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杨州,汉武帝所置扬州、徐州,唐贞观中所分之江南及淮南两道,宋置之淮南、江南、及浙江路辖地。)大川,以涂水、次大江、淮河、黄河、清河、肥水、睢水之后,其文云:涂水即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历阳志:滁河出废梁县厅事侧,呼为龙潭。)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为三汊河。又东,入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而入大江。

      寿眉谨案:说文无滁篆,滁乃新土付之字,滁,古均为涂。

      (一)清钮树玉《说文新付考》云:滁,通作涂。玉篇:滁,直如切,水名。按集韶:涂,直如切,音除,水名,与滁同。引《晋书·宣帝纪》:王凌诈言吴人塞涂水。涂水,即滁水。又王伯厚《困学纪闻》亦云:滁州,即涂中。

      (二)清郑珍《说文新土付考》云:滁,水名,从水,除声,直鱼切。按顾氏炎武《金石文字记》云:《三国志·吴主传》:作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晋书·宣帝纪》:王凌诈言吴人塞涂水。《武帝纪》:琅琊王佃出涂中。《海西公纪》: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孝武纪》:遗征虞将军谢石帅舟师屯涂中。《安帝纪》:谯王尚之众,溃逃于涂中。字并作涂,唐人加“阝”为滁,即今之滁州。珍谓《晋宣纪》涂水,即滁水,《唐六典》引《三国志》云:今滁州,古曰涂中,盖因涂水得名。

      (三)清王玉树《说文拈字》云:墨卿曰:“水经:滁水亡阙。”据《唐六典》引《三国志》云:今滁州,古曰涂中。《晋书·宣帝纪》王凌诈言吴人塞涂水,即滁水。据此,知古通作涂矣。

      (四)清高翔麟《说文字通》云:涂,通滁。《晋书·宣帝纪》:王凌诈言吴入塞涂水。涂水,即滁水也。

      丙、北方之涂水

      《山海经》:“涂吾之水”,晋郭璞注:涂吾,即余吾。《左传》昭二十八年:“知徐吾为涂水大夫”,杜预注:属榆次县。《汉书·地理志》榆次下:“乃作涂水”,有谓在今山西省榆次县西南。《汉书·武帝纪》:“马生余吾中”,应劭注曰:在朔方北也。有谓在今绥远省鄂尔斯。《水经注》:“涂水出阳邑东北大山兼山”。(均待考证)

    六、涂为古正字,塗乃后出之俗字

      许氏《说文》,原无塗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  塗字。其文云: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

      甲、徐铉为何新土付 俗字

      (一)《宋史·文苑传》云: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仕南唐李昇父子,试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景死,事其子煜,迁吏部尚书。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历。太祖曰: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今。…加给事中,…铉精小学,好李斯小篆,…尝奉诏与句中正…同校《说文》。序曰……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皆附益之。

      (二)清王鸣盛《蛾术篇·说文新附条》有云:徐铉等校定《说文》,进表云: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之。考每部后有新附字者约计十之二三(计共新附四百一文)。在徐氏亦明知其非古,相承已久,不可复改耳。夫子书六经,皆古文,至唐贞观作《正义》(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定五经正义),变更已多。元宗命卫包改古字以从俗,开成(唐敬宗年号)《石经》,及后唐长兴创为刻木(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亥九经版),皆是物,徐所据以附者,即此。

      (三)清邓珍《说文新附考自叙》云:说文新付四百一字,徐氏意乎?非也,承诏焉耳。然实徐氏病。…彼所附,世多即为说文,乱旧章,迷后学,好古者矫之,又不别其为讠为写隶变,概俗之不屑道。

      (四)清钱大昕《说文新附考叙》云:予初读徐氏书,病其附益字多不典,(大半委巷浅俗,虽亦形声相从,实乖苍雅之正。)及见其进表之“复有经典相承(传写讠为溷)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乃知所附,实出太宗(宋)之意。大徐以覉旅之身,处猜忌之地,心知其非,而不敢力争,往往于注中略见其恉。

      (五)清王筠《说文新附考校正叙》云:《说文》新附字,鼎臣固自知其不典,每于注中明之。

      (六)清毛际盛《说文新附通谊跋》云:钱少詹事(即钱大昕)尝语际盛云:《说文新附》,徐鼎臣奉诏增入,非得已也。暹读其书,良多微词,如经典通用某,古通用某云云,皆示不必附之意。

      乙、涂字已晐备塗泥道途等义

      新附之塗字,有用作塗泥、道途等义,其实涂字均已晐备之。《说文·水部》ㄗ之下,段注又云:按古道塗、塗塈字皆作涂。

      (一)南唐徐锴(徐铉之弟)《说文系传》云:《周礼》书塗路字如此(按指涂字),古无塗字,途弥俗也。

      (二)清王筠《说文句读》云:涂,一曰污也,与此转注。又塗路,周礼亦作涂。《后汉书·班固》:“修涂飞阁”。

      (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叚借为塗为途。《周礼·司险》:“五沟五涂”。注:“五涂:径、畛、涂、道、路也。”《量人》:“量其市朝州涂军社之所里”。《礼记·王制》:“士遇之涂”《尔雅·释邱》,亦作“当途”。《荀子·儒效篇》:“混然涂之人也”。《汉书·礼乐志》“大朱涂广”。

      寿眉谨按:古道涂字即涂,并非假借为塗为途。

      (四)清潘弈雋《说文解字通正》云:留煕《释名》云:“涂,度也,人所得由通度也。”《周礼·考工记》:“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又“堂涂十有二分”。注:“《尔雅》曰:堂涂谓之陈。”又魏大飨碑:“陈兵清涂”。《张平子碑》:“垂名于一涂”。又《说文土部》:“土见,涂也。瑾,涂也。塈,仰涂也。垩,白涂也。”俱止作涂。是涂,正字;塗,新字也。

      (五)清王鸣盛《蛾术篇》云:涂,按古涂路字即此。《周礼·遂人》:“凡治野,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涂,浍上有道,川上有路。”古人制字有深意,农田者,民生本计,道路者,人所通行,故由田起。凡道路即在城市中者,亦以田间之名名之。路小,概名径;路大,概名涂。后人别造塗字。《新附》注云: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窃谓古塗泥字亦只作涂。盖土水间杂为泥,涂既从水,何不可作泥用,后人乃必加土。《石经·周易睽上九》:“见豕负塗”。《尚书》《禹贡》:“扬州、荆州:厥土惟塗泥。”“《仲虺之诰》:民坠塗炭。”“《梓材》:惟其塗塈茨。”《毛诗·角弓》:“如塗塗附”,皆如此矣。《石经·孟子》:“塗有饿苸”,“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皆悦而显出于其塗”,《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塗”,《礼记·王制》:“城郭宫室塗巷”,《论语》:“遇诸塗”,“道听而塗说”,皆如此矣。

      (六)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云:塗,通作涂。《玉篇》:“塗,达乎切,道也,路也,经也。”按《周礼·量人》:“量天下之涂数”。《考工记》“经涂九轨”。《隶释》载:汉碑通作涂,惟《三老袁良碑》作塗。

      (七)清毛际盛《说文新附通谊》云:案《周礼》涂路字只作涂,古无塗字,途弥俗也。

      (八)清钱大昕《说文新补新附考订》云:案《说文》:“塈,仰涂。垩,白涂。错,金涂。”皆用涂,古道塗字,亦用涂。《释名》:“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周憬功勋铭》:”行旅语于涂“。《陆郯令景君碑:”假涂郯口“。《张平子碑》:”垂名于一涂“,竝作涂。

      (九)清李赓芸《炳烛篇》云:塗,《说文新附》:“古作涂”。《周礼·遂人》:“沟上有涂”。《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考工记》:“经涂九轨”。《汉书礼乐志》:“大朱涂广。师古曰:涂,道路也。”《释名》:“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汉《周景碑》:“行旅语于涂”。《郯令景君阙铭》:“假涂郯口”。魏《大飨碑》:“陈兵清涂”。《张平子碑》:“垂名于一涂”。《史晨后碑》、《李翊夫人碑》有涂字。

      (十)清王玉树《说文拈字》云:按洪适(宋人)《隶释》载汉碑俱通作涂,《周礼》地官、《考工记》,亦俱通作涂,而《说文》涂字专训水名,盖许氏注字,义多不備,往往如此。

      (十一)清郑珍《说文新附考》云:按古塗、途字,并止作涂。汉《孙叔敖碑》,途作,尚不从土。至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始见塗字。《杨厥碑》又写作ⅲ知皆汉末隶体所加。知同(郑珍之子)谨按:《说文·木部》:朽,训所以涂也。土部:!⑼良、土堇、塈、垩、墀六字,并训涂。《金部》:错,训金涂。盖实言之曰泥涂,以泥涂传于他物,亦曰涂。因之,凡以物传物,皆得曰涂。俗以泥涂字加土作塗,道涂字从辵作途,今经典唯《周礼》及《考工记》道涂字尚作涂,而泥涂遂无作涂者。许君《水部》涂下,少泥涂、道涂两义。

      寿眉谨按:古人著述,文字简约,必须通观其全书,方能详悉其义恉。许氏《说文》于土部土见等六字,均训涂,《木部》朽,训所以涂,《金部》错,训金涂,是《水部》涂字,本有涂传之义,并非漏略,未可以为许氏病。

      丙、涂字且假借为度攴

      说文第三篇攴部:度攴、闭也。从支、度声,读若杜。段玉裁氏注云: 杜门字当作此,杜行而度攴废矣。《丹部》引《周书》“惟其度攴丹 ”,此假度攴为涂 (按坊间木误写为塗)也。又于第五篇《丹部》:ど频ひ玻从丹,蒦声,读若靃同。《周书》曰:“惟其丹丹雘”,注云:度攴、孔颖达正义本作斁,卫包改作塗,俗字也。

    (一)清李富孙《说文辨字正俗》云:盖丹部引书,是借度攴为涂,非即涂字,塗,俗字。

    (二)清郑庆藩《说文经字正谊》云:度攴为闭塞正字,故得通用为涂,《说文》无塗篆,盖俗体也。

      丁、经典中尚有涂塗二字之解说

      寿眉谨按:经典中之涂塗二字,乙丙两节各欵所述以外,尚有下列各处。

      (一)《周礼》《考工记·匠人》云:“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孙诒让义疏:在野论里数,皆以步。涂有三道,车从中央,故用车之轨。)又云:“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杜预注:环涂,谓环城之涂。孙诒让义疏:野涂,在国门之外。)又云:“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孙诒让义疏:此记畿内外侯国道涂之制也。)上列涂字,均作道涂解。

      (二)《礼记·檀弓》:“菆塗龙车盾以椁”“毕塗屋”(集说均作涂传解),“涂车芻灵”(集说作以泥塗车解)。《王制》:“士遇之塗”“宫室塗巷”(均作道路解),《月令》:“塗阙廷门闾”(作塗泥解)《子问》:“亲迎女在塗,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女在塗,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父母之丧既引及塗”“塗迩故也”(均作道路解),《内则》:“塗之以谨塗”(集说云:谨读为堇,黏土也。)“塗皆乾,擘之。”《丧大记》:“父母之丧居,倚庐不塗”“涂庐不以显者”(集说均解为以泥塗饰之也),《仲尼燕居》:“行而无随则乱于塗也”“莫敌相踰越,皆由此塗出也。”《儒行》:“道塗不争险易之利”(均作道路解),均应作涂。

      (三)《谷梁》襄二十四年:“台榭不塗”,《传》:“塗、塗饰也。”亦应作涂。

      七、涂字古音读如除

    说文ㄗ下,许氏云:从水,余声。段注云:同都切,五部。又《邑部》篆下,段注云:当孤切,五部。

      (一)徐锴说文系传曰:丁沽反。
      (二)桂馥《说文义订》、王筠《说文句读》均曰:当孤切。
      (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汉书·东方朔传注》:都,居也。古音员、《诗干旄》叶方写 都,《山有扶苏》叶华都且,《楚辞·远游》叶予居都闾,《大招》叶都娱舒。
      (四)清高翔麟《说文字通》曰:当孤切,通豬。《檀弓》:“夸其宫而豬焉”,注:“豬、都也。”《禹贡》:“大野既豬”“被孟豬”,《史记·夏本纪》:“既豬,作既都,孟豬、作明都。”又:“荥波既豬”,《周礼注》:“荥播既都”。
      (五)清潘奕雋《说文通正》曰:《禹贡》:被“孟豬”,《史记》作“明都”,《尔雅》作“孟豬”。又:至于“豬野”,《史记》作“都埜”,是都与诸通。
      (六)《尔雅·释天》:“正月为陬,…十二月为涂。”郝懿行《义疏》引马瑞辰曰:《广韵》,涂与除同音。除,谓岁将除也。《诗·小明》:“日月方除”,《毛传》:“除陈生新也”,盖指十二月为除言之。

      寿眉谨按以上诸说,涂、都,古音同在五部。都音当孤切,应读为豬;涂音同都切,应读如除,庶符合许氏余声之解矣。

      八、涂字与余徐佘徐佘俞字之关联

      段玉裁氏推阐许氏著《说文》本旨,以为圣人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涂字与《彳部》徐字,许氏皆以“余”为声。段氏于《八部》余字下,音以诸切,徐字下,音似鱼切,涂字下,音同都切,古音同在五部,当可互训。如徐字,许氏解为安行也。《周礼》中之涂字,均训为道路。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与行同意。段氏于余字下注云:按《易·困九四》:来“徐徐”,子夏作“荼荼”(段音同都切,五部),王肃作“余余”,皆舒意也,则余、徐,亦同义矣。余篆下许氏解曰: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舍,古音读若庶,故余以为声。按《广韵·九鱼》云:余,姓,风俗通云:秦由余之后。以诸切。又《九麻》云:佘、姓也,见《姓苑》。视遮切,又德胡切。灏谓两姓本一字,因音变而为二。《集韵》书作佘,从八,从示,盖俗字,犹今俗书冼姓,其旁作两点耳。高翔麟《说文字通》云:按俗另作佘字,禅遮切,姓也。扬升庵曰:余字从舍省,舍与蛇声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也。俗改字,此不晓《说文》而妄作聪明者。王玉树《说文拈字》亦同上说。清钱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也。《姓名寻源》云: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禅遮切,音蛇,是余佘两姓本一字,因音变而为二也。至于俞字,清孔广居《说文疑文》云:《正义》曰:余,然词也。《书》:都、俞,《礼》:男唯女俞,俱当从此。是余、俞,亦同义矣。

      九、涂姓谱牒有关涂塗二字之说法

      详览湖北、江西、四川各地涂姓谱牒,一致称述系出塗山,惟如何演为涂姓,各异其说,兹表列于后:

    (见附表)
     
    拾、结      语

      甲、《周礼》一书,据清孙诒让序云:“盖自黄帝以来,纪于民事以命官,更历八代,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为周公致太平之书。秦火后,虽亡其《冬官》,汉刘歆以《考工记》足之。《考工记》,亦为秦以前所记之书。《尔雅》一书,据《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魏张楫进《广雅》表云:周公著《尔雅》一篇。《经典释文》以此篇为《释诂》,他篇著者,或言仲尼。清邵晋涵谓为孔子门人所作。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之博而精,本文第三章已详述之。涂字历见于《周礼》、《尔雅》,且为许氏说文所专採,乃黄帝、仓颉以后,周宣王史籀以前之正字无疑。塗字,,据郑珍考证,:乃汉末隶体变造之俗字,亦有碑可订。然则中国之经传何以多有塗字之记载,据王鸣盛考证:夫子书六经皆古文(指篆籀),至唐贞观作《正义》,变更已多,元宗且命改古字以从俗(此乃政治干预学术之流弊)。开成《石经》及后唐长兴创木刻,愈多变造,如徐铉所撰《说文解字韵谱序》云:“隶字始广而而篆籀转微;…又隶书之法,有删繁补缺之论,则其讠为伪,断可知矣。”自是历代传写,俗字羼入经传者,不知凡几。年代湮远,积非成是,俗反淹正,使后之人再不知有正字,更不知应去俗字以复于正也。

      乙、我涂姓各地旧谱,不知涂为古正字,而称塗涂通用者,意甚含混。称有夏之世,即塗涂通用者,近于武断。试问俗字之塗起于汉末,夏世岂有其字耶。其谓钦公去土为涂者,因避难去土为涂者,钦公之后世去土为涂者,钦公之子因抗逆去土为涂者,其意皆以为中国古昔只有塗字而以为姓,后以上述各因,遂去其土以成涂,俨若自造一字以为姓,实近诞妄。至谓易塗为涂者,似尚认定两字同时存在。又有谓:在汉晋为塗氏,宋齐以降为涂氏,近似笼统,就事论事,均蹈同一弊病,未加深究中国文字,有古与今之分,正与俗之别也。

      丙、涂姓已姓古正字之涂,何以反自称初姓俗字之塗者,曰:因囿于《尚书》“娶于塗山”,及应劭《风俗通》“塗姓、塗山氏之后”两说。为援引塗山为我涂受姓之源,故不惜弃正以从俗,自陷迷茫。其后虽曰去土为涂,尚不知系出于变俗以复归于正也。且塗山之塗,说文作嵞,许氏且引古文尚书“虞书曰:予娶嵞山”以订之。据清陈瑑《说文引经考证》云:“嵞、古通作涂,塗,则涂之俗字也。”承培元《说文引经订例》云:“嵞,正字,涂、借字,塗、俗字。”况许氏于说文山部嵞篆下解云:从屾,余声。于水部涂篆下解云:从水,余声。徐铉于嵞、涂二字下,均音同都切。段玉裁注亦均云:同都切,五部。是则分言之:名山,则从屾作嵞,名水,则从水作涂,形各有别,意极显明。合言之:嵞、涂同为余声,均音同都切。声既相同。义当可通,正不必舍嵞以依塗,又展转去土而后成涂也。(塗山考证另文为之)

      丁、宋郑樵著《通志》,其《氏族略》,将历代得姓受氏,分为三十二类,可谓集其大成。涂氏列在“以地为氏”类,似尚允当。乃又曰:涂氏,洪州人,因水为氏,并引宋朝登科涂天明、涂正胜、涂埙并抚州人以证之,实非探源之论。夫洪州之有涂氏,自晋涂钦封新吴侯始,其祖先受姓,当在晋前。又洪州固无涂水,云阳旧谱内《涂氏受姓纪》曾明白言之,证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于江右亦未见有涂水之记载。复详考《江西舆图》(清曾国藩、沈葆桢等所修),凡关水利,必详载之。此图以省会为中心,将全省水路,区分为北、西、南及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各线,所有沿线汇聚之河川,均未载有涂水,只有修水载及流经涂家埠而已。更详考《江西通志》(清光绪六年刘坤一等所修)山川略,分叙全省十一府之江、湖、川、水,亦未载有涂水之源流,僅于南昌县南昌乡载有涂家垾,新建县西乡载有涂家圩,东湖载有涂家垱,万载县载有涂泉塘,宜黄县载有涂坊,广昌县载有涂陂,贵溪县载有下涂陂,鄱阳县载有涂家塘。再考江西省各县县志,惟《奉新志》载有涂七公井、涂家头陂,《新城志》载有涂陂、涂家陂,《南昌志》载有涂溪、涂家洲。以上曰陂、曰垾、曰坊,皆堤障也;曰井、曰垱、曰溪,容水有限;曰埠,为船舶停泊之处;曰洲,乃水中可居之地,类皆因有涂姓居民而后名之。我涂姓如在江西因水以为氏,从非大江巨川,亦绝非涓流勺水。郑氏仅就与其同登科第者数人,而指曰:“洪州人,因水为氏。”似近望文生义,岂可信乎。本文第五章所述涂水益州、扬州有二大流,北方亦有数处,究因何处之涂水以为姓,尚待考证。
    戊、近世涂姓而外,尚有以塗为姓者,更有以凃为姓者,实一姓也。涂为古正字,塗乃后出之俗字,历经小学家考证确凿。至于凃字,不但中国古代字书无此字,即清之康煕字典,晚近之辞源、辞海等,亦均未载有此字,纯系浅人随意省笔,将“氵”旁简作“冫”旁。等于“洗”姓,俗书省作“冼”一例。(即民间流行之百家姓一书,亦只有涂姓而无塗姓与凃姓。)愿我族人务以古正字之涂为姓,勿再以俗字之塗为姓,更勿以浅人省笔毫无根据之凃字以为姓,免贻同根而自异其姓之诮。

      己、近年会有徐、涂、余、佘、俞等姓联修宗谱之举,其受姓之源虽各殊,要其字形、字义、则相类似,(详见本文第八章)此或为其倡议联修之主因也。
    (2006年11月8日五校)
    关于《涂字考》的评论
    涂慧斌(heibing87)  2015-11-14 15:25
    回复 涂慧斌 在 2007-02-11 16:30 发表的评论
    8年了 [回复]
    涂慧斌(woaiqianli)  2007-02-11 16:30
    谢谢 [回复]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