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网站动态 网站公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逝世 享年88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逝世 享年88岁

    发表:涂家(admin)   发表日期:2007-08-28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在北京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内外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我国地球化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涂光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31日15时2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8岁。

        涂光炽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近70年。他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在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地学事业的发展上,提出了一系列地球化学领域新理论和新观点,获得了20余项重大学术奖励。

        涂光炽先生长期承担科技领导工作,并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多年,对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恢复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涂光炽先生早年参加革命,有坚强的党性,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无限忠诚。他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平易近人、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地做人;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扎实细致、勤奋拼搏地做事;他治学严谨、学风民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地做学问。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链接:涂光炽院士生平简介
        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原籍湖北黄陂,生于北京。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年参予和领导了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在铀矿地质方面提出了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领导了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岩石矿床多成因观点。70年代至今,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我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我国富碱侵入岩带特征,及我国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见解,为矿床地球化学事业作出了贡献。最近从事超大型矿床及低温地球化学研究,已提出我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特点和西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等观点。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者——记贵州省首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涂光炽院士
        《科学新闻》2003年第8期  熊和生

        2003年1月6日,贵州高原春寒料峭,省政协大礼堂却暖意融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代表省委、省政府把印有“贵州省首届最高科技奖”的烫金证书和50万元奖金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化所研究员涂光炽和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候国佐两人。钱运录书记在表示向他们祝贺的同时号召全省科技人员向他们学习,特别要学习涂光炽矢志不移,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地质战线上为国家经济建设寻找矿产的精神。
        论奖励,从国际到国家级奖涂光炽获得17项之多,但一次获得50万元奖励这也是头一次。但获奖之后,他并没有多少激动,只是向组织上表示将获得的奖金个人部分(20万元)捐献给六盘水市修建一所希望小学,支持贵州的教育事业。高风亮节,仅从这件事上,我们便可感受到一个老科学家的真实心态。 

        “红色科学家” 

        每当人们谈起我国地球化学科学的发展时,总要谈到涂光炽教授,在他和候德封几位前辈科学家的主持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和创建地球化学这一地学分支学科,并使它与开拓矿业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有些文章在介绍涂光炽时总是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莫斯科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地球化学科学创始人之一”进行。其实,只有对他进行深入了解的人才知道,他这个科学家从根上就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出来人才。套用一句六十年代时髦的话讲,是一位“红色科学家”。
     
        涂光炽的青年时代是在祖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渡过的。他虽然生活在殷实之家,但仍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痛恨日寇对中国的蹂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涂光炽不满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政策,向往光明,向往延安。当年的秋天,他与一批大学同学冲破反动派的层层阻力终于来到了延安。在革命的圣地,在抗日军政大学,涂光炽接受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教育,从此奠定了他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的辩证思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认定,涂光炽于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
     
        1938年春,他被分配到陕西国民党统治区一个县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由于叛徒的出卖,党的组织遭到破坏。鉴于当时的情况,如返回延安,在路上极有可能被敌人逮捕。为了保存这部分革命的力量,当时的党组织决定涂光炽等人以学生身份回到大学继续学习,等待时机。在当时的“西南联大”他边学习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多次引起特务的注意,鉴于他特殊的家庭身份(父亲是国民党政府驻缅甸大使),最终没有采取行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纠缠,他决定到美国留学。 

        早在国内大学期间,涂光炽就深为国家的软弱而难受,他认为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工业,而发展工业就需要很多的矿产业支撑。于是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部之后他继续攻读地质学专业。 

        心向祖国
     
        由于涂光炽不愿过多谈论自己的过去,因此在采写这一段历史过程中记者缺乏资料,好在原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顾以健在祝贺涂光炽院士从事革命和地球科学工作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的时候曾撰文回顾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这段历史。现摘录如下: 

        ——忆我与涂光炽教授自美回国前后二三事 
       
        我和涂光炽同志相识是在1948年夏天美国中西部中国留学生的集会上,至今已有整整半个世纪了。光炽同志几十年来给我极深的印象,他品德高尚,为人诚恳热情,不尚空谈,讲求实际,话语不多,但他当时参加的“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b简称CSCA,是一个进步的中国留美学生组织,1948年我在参加会议之前就听说他是一位思想进步、品学兼优的留学生。
     
        我们见面后,就推心置腹地谈到如何使CSCA能团结广大的留学生,更多认识和了解国内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还谈到个人在美国的感受、理想、去向。我们谈得很深,也十分投机,感情上也很亲密。我们彼此都认为在当时的美国能有这样的知己是极难能可贵的。 

        在这次集会上约有200名留学生参加,由于光炽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与高尚的品德,他在会议上能团结多种不同意见的人,取得大家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共识,他被会议选为CSCA中西部组织的主席,成员中还有王曾庄、唐孝宣、梁思礼、李肇基(于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随周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去雅加达参加会议,不幸被国民党特务在飞机上暗置的炸弹炸伤,壮烈牺牲),还有我与两位美籍女华侨。
     
        此后他和朱光亚同志(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还于1949年和1950年组织了两次这样的CSCA集会。在1949年冬天的x'mas Retreat会上,大家对新中国的成立十分高兴,有不少人表示在学成后回国为新中国建设而出力。 

        1949年光炽还与侯祥麟(地质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朱光亚等人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国学生科学协会——留美科协。这是一个进步的群众组织,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留学生返回祖国服务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个年代回国的留学生中有很多是后来新中国的科技骨干。 

        从顾老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涂光炽在美国的表现。其实顾以健老人在与涂光炽接触时,他已于当年在美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涂光炽和许多向往祖国的留学生们欢呼雀跃,希望尽快回到祖国参加建设。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没有成行。次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和组织了上百名中国留美学生,冲破种种阻挠,终于在1950年底回到新中国。
     
        风餐露宿寻矿藏 

        回到祖国后涂光炽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教授,组织上为了更好地培养他,随后派往莫斯科大学攻读,继续深造。1955年又获苏联博士学位的涂光炽再次回到祖国,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6年是我国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迅速发展的工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当研究所通知由他负责带队到西北进行科学考察时,年富力强的涂光炽一开始工作就投入到最艰苦的祁连山的区域地质综合考察工作中。从祁连山考察开始,六十多来,他的足迹便及国内外大大小小的600余个矿山点上。 

        搞地质矿床研究,必须深入现场考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青壮年时期,涂光炽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或出差中度过,而且每到一处,总是白天跑野外,晚上写笔记、做报告。跟涂光炽出差多年的同志说:“跟涂先生出差,休想游山玩水。” 

        20世纪60~90年代,野外科考住招待所,他总是挑最便宜的房间,没有招待所,就住小旅店,从不挑剔。1973年,他带所里十多个同志乘卡车从贵阳出发,考察了华南八省的花岗岩,有时他坐在车厢里,把驾驶室让给其他同志。晚上,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通铺或住一个帐蓬,他从无怨言。以后年龄大了,随行的同志们安排他住单间,他也要求住最便宜的。 

        寻找地球深层的东西是艰辛的,剖析地球奥秘的工作又是伟大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涂光炽带领地化所一批中青年科研人员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先后对我国20几个矿种的300余个矿床进行了调查分析,取得了许多宝贵资料,确立了我国矿床独具的成矿特点。他在总结层控矿床的作用中,提出了最重要的成矿作用b方式c,它包括改造作用、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岩浆气液叠加作用、热水沉积作用及表生氧化作用等,这是层控矿床研究史上的首次归纳,对层控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国内外鲜为人知的非金属矿床如雄黄、雌黄、重晶石、高岭石等,也作了专题研究,填补了层控非金属矿床研究的空白。 

        层控矿床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成矿理论之一,关键在于它较大程度地克服了传统成矿理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对矿床的寻找和勘探提出了新的前提和方向。从涂光炽首次提出改造成矿作用术语以来,现已形成了一整套较完整的成矿理论,它包括改造成矿元素与成矿物质来源、改造热液性质、矿床形成的介质条件、定位因素、定位方式与定位场所等,还首次将活泼元素改造矿床与油气矿床进行了系统对比,突破了传统认为油气与金属矿成因不相干的观念。
     
        在多年的研究中,涂光炽还提出了我国层控矿床甚为发育的原因,与我国地壳固结较晚,具多旋回演化并在地质历史晚期有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同时,还总结出了我国层控矿床的七大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认为距今25亿年、18亿~20亿年,以及古生代初及晚侏罗纪,是我国改造矿床的四大转折时期,并提出了七条找矿原则和标志。十分有助于找矿事业。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为了发展核工业,国家急需掌握铀矿资源状况。涂光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和领导开展了铀矿资源调查与研究。他提出了第四种成矿机制——改造成矿。这一机制较合理地解释了成岩成矿的较大时差及中、新生代铀矿可产于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中等问题。70年代他将这种成矿机制引入其他一些类型金属矿床(如某些汞、锑、铅锌及金矿床等)的研究中并取得良好成果。之后,他正式提出将矿床成因分类的三分法改为四分法。这一见解得到同行的支持与共识并加以引用,其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六十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除了西藏、台湾,跑遍了全国各地。他先后撰写13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五部学术专著,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形成规律,提出了符合我国地质特点的成矿理论,并成功地指导了生产实践,为开拓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他主持和指导地化所科研工作的二十年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我国地球化学和矿物学领域的许多新兴分支学科。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者 

        做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首先要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早在1938年涂光炽教授在延安抗大学习时,就被艾思奇同志讲授的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所吸引。在长期科研生涯中,他努力自觉地运用辩证法。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亲自跑过的国内外矿床不下600个。在野外观察中尽可能做到周密细致。他尊重客观实际,力求做到不主观臆断。他曾将自己的体会归纳为地学思维的八大关系及八条座右铭中,即“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椐、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譬如,通过实践他认识到内生矿床与外生矿床,同生成矿与后生成矿等既存在一定差别,又互相联系。矿床学中有非此即彼,又有亦此亦彼。传统矿床学将它们截然分开,是不全面的。像改造成矿、热水沉积成矿就是亦此亦彼的产物。他的这一见解逐渐被矿床界接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涂光炽对我国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中的铀矿床研究后,提出了与现代层控矿床概念相一致的成矿机制,成为我国层控矿床研究的先驱。70年代,涂光炽在对我国一些铅锌、铀、锑、汞、铁等矿床的综合和系统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层控矿床的概念、形成机制和地球化学特征。为完善层控矿床理论,他从1979年起至1986年,亲自组织领导并直接参加了对我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的深入研究和总结。该总结包括了17种矿种的250个矿床,提出了层控矿床的含义、分类、特点与规律,成矿作用,矿物共生组合等10个问题和7条找矿原则,从而形成了我国自己的一套较完整的层控矿床理论。在他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由他主编并主要执笔的《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专著b共三卷,计150万字c,被同行专家誉为“是我国有关层控矿床及其地球化学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总结,也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就”;“在我国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史上是一部里程碑的巨著”。这项研究成果荣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同期,涂光炽还提出了富碱侵入岩(包括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的概念,并探讨了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对花岗岩类的成矿作用做了新概括。 

        从事革命、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60余年来,涂光炽活动领域宽阔,科研成就丰硕。在学术上既善于归纳概括,又善于演绎分折,既长于广征博引,又精于提炼升华;每一次报告、讲课总有新思想、新见解、新观点,思维经常处于长青活力态势,不因年龄老化而停息,他以条理简洁,思维轨迹清晰,视察明澈,立论扎实严谨为一大特色,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提出前沿学术课题和思路,不愧为中国地球化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发挥学部咨询工作作用  关注国计民生大事 

        1978年祖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春风吹到了停顿多年的学部这个聚集着中华科技精英的科学机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心过问下,作为国务院工作最高咨询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始恢复生机。1980年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大会,接见全体学部委员(现称院士)。这次大会向世界宣告: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学术群体将在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这次大会恢复了5个学部的活动,重组和加强了各学部的领导机构。地学部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集体,涂光炽当选为第三任地学部主任。此后,在长达近15年的学部领导岗位上,涂光炽和他的领导集体,为学部工作和组织建设,为推动地学科技进步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主动咨询的发起者之一 
     
       198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改变为“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他先后与一些学部委员和工作人员交换意见后提出:“文革”期间学部不能开展工作,现在学部如果不活动就没有理由。“咨询”,应该是自上而下,或受委托而进行,现在没有人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把大家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归纳为意见和建议提交给国家,就叫主动咨询吧

      起参谋作用,尽科学家的历史责任 

        涂光炽的想法得到其他学部主任的支持,于是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87年2月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首次研讨会,严济慈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内容丰富的讲话,钱学森先生也到会做了报告。地学部全体学部委员、部分生物学部、技术学部学部委员和部分中青年科学家到会报告。经过几天的讨论,大会一致形成决议,向国务院呈送地学部第一份咨询报告,即《黄河整治与流域开发研究工作需要总体设计和统一领导》和《关于海产资源开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对于地学部的活动,中国科学院领导给予全力支持。不久,国务院领导同志做出批示,对科学家的热情咨询充分肯定并指示将所提两项建议列入“八五”计划加以实施。 

        从此,地学部开展主动咨询工作拉开了序幕,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在地球科学重大问题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紧迫的问题上都全方位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地学部成为科学院内一支十分有活力的院士队伍。 

        宏观思想与战略指南 

        艾思奇的辩证唯物论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在担任地学部主任期间,涂光炽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棘手问题。 

        1992年涂光炽强调明确学部的优势在于它是集中了院士智慧的科学群体,群体出智慧,出力量。学部的组织工作应把主要力量用到组织院士针对国家层次的重大科学决策问题进行参谋、咨询,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首先要抓最紧迫的、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科技进步的问题。 
        1992年涂光炽与学部其他领导共同发起组织了“上天、入地、下海--地学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很多院士对发展我国空间科学有关问题、发展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特别是开展大陆深钻研究等提出咨询意见;对加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在地学部多次呼吁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先后得到了国务院对于开展大陆深钻和大洋钻探的支持,目前这两项工作已开始启动运作。 
       
        地学部的咨询活动在注意到抓学科前沿和战略指南的同时,更注意国家紧迫、急需的重大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 

        1992年涂光炽主任支持黄秉维先生提议对三峡工程的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调研。在孙鸿烈、张宗祜院士具体组织下,针对十分紧迫的库区移民问题提出了建议,经地学部常委审议通过后送交有关部门。事后几年证明,地学部提交的《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委员关于三峡库区移民问题的考察报告》的五点意见均是十分中肯的,在1996年重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咨询会上被认为是一份“有充分说服力和有科学预见性文件”。 

        地学部的活动还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联系在一起。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1995年地学部以刘东生院士为首的院士考察团就组织了针对我国几大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题的咨询活动,院士考察团队伍来到西南贫困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贵州等地区,在西北干旱地黑河、石羊河流域,在南方红壤丘陵地,深入到贫困农户家,经过数十天的考察:先后提交了以上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咨询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涂光炽担任主任期间,地学部组织院士们先后对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针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进行了3个三角洲的考察:向沿海各省有部门发出了预警研究信号;呼吁加强大江大河洪灾害的预警研究;呼吁对火山灾害加强预警研究与预测观察等。
     
        在以后的实践中,院士们提出的这些研究咨询均起到了很好作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严于律己的楷模 

        作为一个老党员,涂光炽一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1982年他的大儿子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毕业了,表示要报考父亲的研究生。涂光炽告诉自己的儿子:“不但不能报考我的研究生,连地化所的你也不能报考,要靠自己奋斗。”
     
        长期的野外生活和艰苦而繁重的工作,使涂光炽积劳成疾。1982-1984年他的先天性心脏病屡次发作。已作过胃切除手术的涂光炽,面对死神的挑战,毅然决定再次进行更换心脏瓣膜的手术。广州一家医院明确表示不敢接收。同志们为他担心劝他慎重,他反而安慰大家“做了手术可以延长我的生命,哪怕再能为党工作两年也好”。最后在手术前一个月靠打强心针和输氧来维持生命的紧要关头,他还在抓紧时间修改层控矿床书稿。院领导和所里的同志去看望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什么也不提。 

        手术是成功的。医生说,他的心脏瓣膜已经完全坏死,如果不做手术,他的生命只能再延长两个月。医生要求手术后全年休息,可他出院不到半年,未等身体完全恢复,便为承担开发新疆资源的科研课题,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人格的魅力 

        由于受文章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向读者介绍涂光炽更多的事迹。但有一点还是要说的,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不论是同辈、同事、朋友、学生都愿意与他共事,争做他的学生,感受他工作认真,对人诚恳,坚持真理,平易近人的精神。究其原因就来源于一个老党员,一个知名老科学家人格的魅力。 

        在这方面可以说各有各的认识和感受。记者认为,我国著名第四纪环境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中学就与涂光炽为伴熤钡较衷诨褂胨共事的刘东生的评价最为贴切感人。现将刘东生院士在祝贺涂光炽院士从事革命和地球科学工作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对他的评价作为该篇文章的结尾。 

        他说: 

        我和光炽是天津南开中学时的同学。我们从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了。如果从那一年(1934年)算起到现在(1999年)已有64年了。回忆当时的同学中能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连续、经常地在一起读书、工作、生活的人恐怕不多了。如果回顾一下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的沧桑巨变,那就更觉得这几十年在一起确实是难得的人生了。 

        我对他从1937~1941年那一段的革命生活了解很少。我觉得这是光炽同志生活中很重要的一段时光,也是对我们,对青年学子和少年们最有教育意义的一面。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正确地选择自己时代的进步的道路是人生中的大事。光炽同志这一段经历,希望他自己或者是了解的人能够多写一点。 光炽同志毕生从事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而我则是一个第四纪地质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专业相距较远,所以我对他的学术成就写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来,我觉得对他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矿床学研究成果,一定有不少同志会写出很好的文章来的。 

        光炽同志大概是我国地质矿产研究方面取得学位最高的人之一。他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又是莫斯科大学博士,有这样机会的人不多,而有这样能力的人更是少见。他是怎样攻读这门学问的﹖这是我们很想知道的牴獬阃志可能是我国调查、研究过我国矿床地点和类型最多的人之一。他的足迹遍及全球许多矿床。 

        直到他80岁,每年还要跑一些新的地区、新的矿床。他在这些矿上说了些什么,讲了哪些道理,我想和他同去的同志们会有很多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我也很希望这些同志能多写些文章。 

        涂光炽先生在中国矿床学、地球化学和资源与环境研究方面的思维和成就十分值得深入探讨,为后来治学的人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而进行思考的源泉。我因为知之甚少也就不多说了。 

        光炽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奋斗目标十分明确的人。我们知道常常有人在工作中目标明确,奋进有方,这样就能够凡事取得成功。也有人在工作中目标不明确,因而花费代价很高并且不易取得成功。光炽是前者,在中学时代我所见的几件事,使我对他这一品格印象很深。在中学时代,他对于培养自己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例如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以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参加篮球运动以锻炼身体,这些课外活动对他来说不仅是因为有兴趣和好玩。这样一种从每件事情的参与和修养锻炼自己的某一方面相结合,有目的地达到提高自己的才能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做的。这种精神可能与光炽同志中学毕业后投身抗日革命洪流以及后来工作中的高瞻远瞩、果断敢为有关。 

        光炽同志是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善于综合归纳别人意见走群众路线的模范。在和他一起工作中我感到他很尊重别人,特别是他对别人工作的支持和宽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几十年中,他从副所长到所长到学部主任,一直是领导科学研究工作。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头50年中,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意义。在这方面我觉得光炽同志是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科学家。这和有些只知道自己科学地位的科学家不同。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光炽同志对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地球化学事业与环境科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既是一位科学工作者,又是一位领导人。他需要在许多竞争中不知疲倦地进行宣传、说服、争取和共事合作,才能使这门科学壮大起来。光炽同志亲自参与创办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及在光炽同志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还有很重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的建立和培养的大批人才,和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在全国各生产科研和教育单位所形成的有关矿产资源和地球化学的单位和人才,今天已在我国形成了一支很大的科研力量。光炽同志几十年来对我国科学的默默耕耘,已经走出了一条大路。 

        光炽同志是一个勇于正视人生,善于把自我完善和科学需要与民族事业相结合的科学家。很少人知道他是在差不多60岁以后动过两次大手术的人,在80岁还能爬山越岭地搞地质工作。最近这些年来他不断地从事野外工作,频繁地参与会议和做艰巨的思想工作,超过了一般人的工作量。每当我看到他出野外或从野外归来时,似乎可以感觉到光炽同志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高尚的要求。人生不是你我之间的交易,人生的价值存在于彼此之间的支援。 

        光炽同志小我几岁,但他的思想和行动都比我成熟。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很敬佩他,在共事中我十分信赖他,而到了老年时期感到在人生之中能得到这样知己颇为欣慰,我想要在他80华诞之际说他在科学工作中的成就,首先要说他人格的魅力。他对科学事业的理想的不懈努力,他对科学前沿的不断探索求新,他的正直和宽容,他的这些宝贵的品格使他成为朋友和同志中的榜样,年轻人景仰的师表。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现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涂老仍然不懈地在科研的前沿攀登,在贵州的矿山中仍可时时看到他的身影。 
     
       从他的足迹中,我们领会到了“楷模”二字的内涵。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逝世 享年88岁》的评论
    涂敏(minzi_008)  2007-09-27 03:52
    我爷爷去年,正好100岁去世。悲痛。。还上过南昌的都市现场。。 [回复]
    涂胜(a775885)  2007-09-14 20:42
    沉痛悼念!!!我的祖籍也是湖北黄陂的,他的辈分排列应该是和我的一样排列,我爸是光字辈的,我们涂家家族又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真是可惜 [回复]
    涂庆军(Q464639555)  2007-09-09 17:17
    深切悼念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
    当我读完以上的文章后,心情既沉痛又感到自豪。沉痛是原于失去一位卓有成就的涂姓科学家,自豪是因为涂光炽院士为我们涂氏宗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让我们这些后辈有为之学习的榜样。读完有关涂光炽院士的介绍之后,我很感动,前辈自己对理想对事业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正是鼓励我们这些刚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正确面对现实中的困难逆水直上吗。做人应该做个正直的人,做人就应该像涂光炽前辈这样的人!涂光炽院士您走好。 [回复]
    涂保恒(TUbaoheng)  2007-08-29 14:56
    悼念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 [回复]
    涂秋亚(tqy)  2007-08-28 19:20
    http://tech.qq.com/a/20070321/000207.htm [回复]
    涂秋亚(tqy)  2007-08-28 19:20
    中科院院士涂光炽漫谈德才兼备[视频] [回复]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