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氏源流 涂姓始源(涂吉福)

    涂姓始源(涂吉福)

    发表:涂家(admin)   发表日期:2007-09-02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天地抚育了人,人建立了家,再繁衍出一代又一代的人和家,这样不断地发展延伸,便促进了姓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征服自然,战胜敌人的过程用故事传说,文字记载下来便成为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就是由各姓氏族,各民族的人创造的,汇集而成的龙的传人史,研究涂姓始源是涂姓子孙的使命和责任,研究涂姓历史,无疑会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增光添彩。
     
    涂姓,在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11969个姓氏中,人口数不算多,只位于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的143位,人口数占全国汉族的0.84%,近110万人(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谱查)但却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姓氏之一。
     
    涂姓之始源,至今诸说不一:一说源于“涂山”,以山为姓;又说源于“涂水”以水为姓;再说源于“禹娶涂山氏”,为国戚而赐姓        。这些源历出于《史籍、古典》,是不可非议的。
     
    但静心细想,琢磨推敲上古及以前时代的情况,地球上开始出现了人,他们群居于祖国各地,那时他们的劳动工具极为落后,生产力得不到发挥,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大脑思维特别简单,对宇宙的事物才开始接触和认识。他们为了区别太空和大地,便有了天、地的称位;为了区分天空中的发光体,才有了太阳、月亮、星星和名字;为分清天地间自然现象,才有风、雨、云、雾等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步,群居于各地的人们,开始渐渐往来,互通有物,联手抗预自然灾害,共同狩猎捕兽等维持生计,人与人之间开始有了感情,为辨别人群间的血缘关系互通婚姻,才出现了氏族、姓氏族。陈风氏、高阳氏等就是这样而来的,可见任何事物都是先存在,后人们才给他(它)取一个名字。如此这般,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多少代,神宇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名字了。
     
    “涂山”也一样,先有一座山,唐虞时期有了涂氏,涂山氏部落的人群在这里劳动、生活、生息、繁衍,人们便将这座山取名为“涂山”。同样“涂水”的得来也应该是这个道理。重庆有了涂山,它的周边便有了涂山镇、涂山中学。
     
    《通志氏族略序》曰:“三代以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以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名贵贱。地望者即郡望。如崔姓为清河,李姓为陇西;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姓氏追根》中说:“传说上古时候有一部落涂山氏,其女嫁给大禹为妻,生子启,即为夏朝开国国君,涂山氏的后人以部落为姓,成为涂氏”。
     
    所以,涂姓应该是由上古时期的涂氏,涂山氏部落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成为涂姓的。
    《史记(夏本纪)》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子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涂山氏之妇涂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世本》说她叫女娲;《吴越春秋》说她叫女娇;《连山易》和《康熙字典》称“禹娶涂山氏名攸”; 《史记,外戚世家》又说她名侨        。《康熙字典》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编辑最完整的、内容最丰富的、规模最大的字典,可称之为汉语之母典了。它的编辑们大多数是当时翰林院的学士,其中涂隆的涂天相也是编辑之一,他们算是当代文坛的精英了,而《康熙字典》称“禹娶涂氏名攸”是可信的,所以我认为涂朴之女应名“涂攸”,而涂娇、涂侨等是对她的爱称和别称。涂娇的父亲叫涂朴,这与涂姓各地宗谱的记载是一致的。涂朴公也有其父、祖父、曾祖父        ,按这种推理,涂姓起源还更早些,但没有史料记述。所以,我们只能认定涂朴是我涂氏之始祖了。从涂朴公传承至现在已是140多代嗣孙了。
     
    4000多年前,洪水滔天成灾,禹奉舜王之命治理洪水来到“涂山”,与涂山氏朴公之女相爱,并结为夫妻,生子启。大禹与涂娇结婚四天“辛、壬、癸、甲”就带领涂氏人们离家治理洪水。他吸取父亲“筑堤堵水”导致治水失败被杀的惨痛教训,踏勘山川地势,研究治水策略,遵循流水运动规律,“以水为师”,疏理百川,破山峡引水出川。引大江之水入大海,导沟渠小河之水入大江,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及室,最终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了安居乐业之所。因此,被后人视为顶天立地的治水英雄。
     
    禹在治水过程中三次路过家门,听到儿子“呱呱啼”也不进屋去看一眼。这个故事几千年来被传为中华民族之美德。他公而忘私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自然值得后人学习,而他的妻子呢?年轻美丽的涂娇,才新婚蜜月四天,丈夫就要离家而去治水。在华夏还没进入昌明的原始社会时代,一个年轻如玉的女人能理智地支持丈夫的大业,不拖后腿,孤身承担起家庭和抚养儿子启的重担。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状况和条件下,没有学校,也没有教师,她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教育儿子,不仅将养家糊口的重担挑起,还将启养大成人,教育成材,培养出中国第一个由原始社会转变成奴隶社会夏王朝的一代国君。这时,中国才真正出现大统一的有真实意义的国家。所以,涂娇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坚强的女性,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位国太,自然是涂姓有史以来第一颗闪光的巨星。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涂山铭》中认定涂山氏国是大禹“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济,政之所由立”地圣地。当代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说“禹娶于涂山氏,禹的发迹也从涂山氏,禹常会诸候于涂山,涂山不啻成了禹的根据地”。可见大禹治水的成功,夏王朝的建立,都是涂山、涂山氏、涂娇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涂山氏涂娇的顶力支持,禹的事业是不易成功的。
     
    人们为纪念大禹和涂山氏奠定九州的丰功伟绩,在神州大地上凡是禹治水经过的山、去过的水都命名为禹山或涂山、涂水,并修建禹王庙(祠)和涂山庙(祠),塑禹王像和涂候像,以传后世,不忘其恩德,就因为这样神州大地上就出现多处涂山。
     
    涂山,华夏涂氏的最早起源地,这个“涂山”在哪里?全国各地为之争论不休,至今也未得到结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只要找到禹王的真正出生地-----禹里,再就其他受命治水的路线去思索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大禹的故里在何处?这也是当代争论的焦点。安徽怀远县和巢县有禹墟;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有禹王锁蛟井;山本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夏县中要山中有禹城址;陕西韩城县有大禹门;湖北武汉龟山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有禹碑;四川文川县有涂禹山、北川县有禹穴沟、南江县有禹王宫;浙江绍兴有禹陵        。因大禹治水13年,往返于神州大地,功盖九洲,所以神洲处处有禹迹。
     
    禹王的故里究竟在何处,只凭史籍是无法搞清楚的。因史籍对大禹哪能里人氏的记载不及记叙治水功绩的多,但许多古书对禹里的记载与研究就比较细致和权威了。当今记诉比较详致的有以下几处:
     
    山西省夏县西北十五里的地方今有禹王乡,古名“青台”,又名涂山台、夏禹台、望夫台。它座北朝南,东西长65米,南北长70米,面积约7亩,32级台阶,台上存小庙一幢,内设大禹和涂娇的塑像。二是依据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载:“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 《帝王纪》中又有“禹本西夷人也”的记述;而后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禹兴于西羌”;魏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家》中解释道:“孟子曰,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山西羌是也;西汉时,四川学者杨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进一步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印证历史典籍,今四川确就有“文川县”,绵池镇也有“石纽山”,山上至今尚存,“石纽山”字迹。不仅如此,文川县境内还保存有“涂禹山、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多处遗迹。再就是在四川北川县的羌族乡有“禹里沟”,该县人们除了在《竹书纪年》、《史记》、《蜀王本纪》有禹王出生地的记载外,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贞观八年(645年)在本县设置石泉县的记载。此后,有关大禹的文献都证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 《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北川人还翻出了清乾隆年间1768年编选的《北川县志》而按图索骥,在距县禹里一里多的深山中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遗迹。石纽山中一巨石上的阳刻隶书“石纽”二字为汉代学者杨雄所书。北川县作为大禹的出生地,明清两朝皇帝特颁典礼,降旨减少了该县赋税。更让人可信的是: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祖先,详细的记载了姒姓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多代嗣孙的传承关系。大禹第142代孙姒以翼和143代孙姒承家所著的《大禹世家》中,确凿地记述道:“始祖大禹出生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羌族乡的石纽山”。清乾隆年间的史部郎中,大诗人张问陶,曾赋诗一首再破其疑:
     
    巢县争涂山,会稽争禹穴,夏王不再生,此疑谁能决?南指吴越陷越西指蜀,两地相争人欲哭,圣人之圣不在此,神禹闻之当捧腹。
    大禹出生在四川(蜀),这一结论应该说是准确的了,可为定论。
     
    四川,四周是高山竣岭,中间低为成都平原,其式象盆,所以人们又称它“四川盆地”。四川古称为蜀,古人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明古时四川的道路崎岖险竣。4000多年前大禹奉命治水,他不可能翻越崎山凭空出川,而是肩负治水使命先治好家乡之水,然后顺江而下治水到达江州(重庆)。禹时年三十,尚未成婚,在重庆南岸涂山与涂山氏之女-------涂娇相爱,并结为夫妻。
     
    江州涂山就是禹娶妻生启“呱呱啼”、“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地。
     
    重庆涂山座落在长江以南的南山上,山顶腹壁高处的巨石之上的“涂山”二字为清人陈竹波所书刻,字高阔约十丈,字深尺许,成为远所闻名的擘窠大字。其笔画可容人横卧,苍劲有力,距数里及长江对岸均可望见。涂山二字下面还刻有陈竹波的五言诗:“涂山连字水,文峰接海棠,云海天一色,日月映长江”。
     
    “涂山”二字左上方的山峰莲花地间,是古人为纪念禹王和涂后所建的“涂山寺”。这里峰峦连绵,云岩泉涌,古树参天,风光滴翠,殿宇翘角飞檐,宏伟壮观。它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7175平方米,约28亩,建筑面积5904平方米,寺中有8座殿宇,数十间寮房,传说第三层殿中侧塑有禹王、涂后像。寺中所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云:“野径行无伴,僧房有宿期。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可见寺之始建应在唐代以前。
     
    走近涂山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涂山胜境”四个大字横刻在石坊大山门的石梁正中,山门两边石柱上的门联是:“亿万年不遭垫溺,害尽除,利尽头,地平天成,岂独三巴是控;百千众一任析祷,福从善,祸从恶,风行雷励,群瞻北极为尊”。
     
    而今重庆的涂山、涂山寺现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么重庆南岸涂山到底是不是大禹娶妻生子之地?《禹王本纪》载:“禹娶妻生子启,于今涂山有庙,亦为启母庙”; 《华阳国志》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历代文代诗咏纪:陆游《涂山禹庙诗》:“古都巴蛮国,空山夏禹祠”。清王士祯《大禹庙诗》:“飞瀑落长江,登临见禹功。山围巴子国,苔设夏王宫。峒俗鸟蛮近,畲耕白帝同。渝州天堑地,感慨大江东”,明傅光《涂山禹庙》云:“披云载酒碧山头,俯仰江天散旅愁。一水西来分瀚海,万峰东去绕神州。樽前雨色笼禅院,树外晴光射郡楼。终古平民思禹绩,乾坤谁信等浮沤”。明曹学会《登涂册绝顶》道:“百折来峰顶,三巴此地尊。层城如在水,裂石即为。涧以高逾急,松因怪得存。瑞阶金翠色,人世已黄昏”。
     
    人们的神话传说和遗迹也是禹娶涂娇的佐证:重庆长江南岸回龙桥岩下有一个似洞非洞的洞口,传说是远古遗存的“涂洞”或“禹洞”。南天门古道旁有“禹娶涂山呱呱啼”的石碑,石碑两侧刻有歌颂大禹的对联:“三代第一人,承帝运,启王朝,佳绩丰功,犹忆当年平水土;千古难再得,娶涂山,垂夏统,黎民众庶,始从此日沐思波”。此地还有一块刻于清1843年的“夏后涂山”的摩岩题刻。再有禹与涂娇成亲的“月牙石”,送禹出征治水的“三块石”。大禹治水13年不归,涂娇思夫心切,每天都到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的一块世大的礁石旁盼望夫君归来,后人称这块巨石为“望夫石”。还有启的出生之地“弹(诞)子石”又称“启母石”。启降生后没有母乳喂养,一只母虎天天来哺乳,南岸也有“虎乳岩”,岩下的小河叫“虎乳溪”。这些地名从古流传至今,仍然这样称呼。
     
    《通鉴外记》载:浙江“绍兴(会稽)涂山是大禹娶妻南巡狩之地,至此而崩,死后埋葬于此;湖南宛委的涂山是大禹‘藏书处’;安徽的涂山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会集诸侯庆功的地方”。当代作家孙齐善先生说:“大部分史学家都认为,禹生于蜀,娶于蜀可为凭信”。
     
    综上所述,大禹出生于四川北川县,娶于重庆南岸涂山,治水成功后,会聚诸侯于安徽涂山,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会稽)涂山,其余涂山禹山等是他治理洪水去过的地方。这个结论就比较合情合理,但是否正确,还须考古学家实在论证。
     
    人生在世,还是要为社会出点力,为人民办点事,为家乡添点砖,为族人加点瓦,为亲朋解点难,这样生活着才有意义。
     
    1996年修谱后11年,总想搞清楚涂姓的始源和我入川始祖均章公之父叫什么名?住南昌何处?他的父辈、祖父辈是谁?他的后代现在何处?这就是我收集资料、电话联系、书信往来研究涂姓始源的初衷。写此文主要是读了《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卷二《夏本纪》等史料,并曾到重庆涂山实在考查后所思而书。
     
    此文完后,似乎大禹的出生地“四川北川县”,涂姓的始源地重庆“涂山”和涂姓始源于涂山氏部落已表列清楚,细细思量大禹文化浩翰深邃,涂山文化古远精深,不是随便可以说清楚的。吾认识肤浅,欠文化底蕴,更谈不上有什么理论水平。笔行于此,倒觉惶惶不安,还望专家、学者、宗亲指教。
     
     
     
    中华涂氏大成宗谱重庆市编修工作联络站涂吉福
     
    00七年七月于重庆市梁平县城万兴花园
     
    关于《涂姓始源(涂吉福)》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