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氏源流 初探客家涂姓迁徙历史的渊源

    初探客家涂姓迁徙历史的渊源

    发表:涂洪贵(aappt21)   发表日期:2008-03-09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初探客家涂姓迁徙历史的渊源
                                                 
                                                    四川成都涂鸿贵编著
           序言:“客家人”与客家涂姓的由来。
        “客家人”为什么称客家?客家学者叶杨老先生撰文说:“客家人,为什么称客家?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是客家研究的基本问题。客家是汉族一个具有自已特性的部分,客家先民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人,经多次南迁,定居于闽,粤,赣,湘边远山区的群体。它较多的保存了古汉族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又融合了当地居民的特性,经过长期的自由发展,形成有自己的共同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习俗和心理素质一支汉族群体”。他引用罗香林《客家源流》记载说明:“客家这个“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文所定的《给客制度》。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这个制度的制度定与衣冠士族有直接利害关系,1就其主旨不是为着南渡流民,而是安抚南渡士族。”1956年罗香林的《客家学史料汇编》中,客家孙,李等四十姓氏族谱源流的三十七名中,列举了“涂”姓。《客家姓氏—涂》说:“过去也有一些学则认为,涂姓和大多数姓氏一样,当初也是中原搬迁来的,而不是土生土长的。2
            从晋代以来,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变革和多次战乱,客家涂姓和其他客家人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五次大迁移运动。30涂姓的客家先名闽为了生存,在长达一千五百年里,辗转迁移江西客家祖地,福建,广东“客家摇篮”和“大本营”。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川五省成为客家人的主要繁衍生息聚集地。作为涂姓人,家学习研究.客家涂姓的历史渊源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后裔的责任和义务。            
     
    一,涂钦是客家涂姓的始祖,是中原客家先民南迁的保护者,是涂姓“举族南迁”的领头人。
    涂钦,字文思,生于公元246337年,三国“曹魏时期”。祖籍:淮南寿春。籍贯:山东济南。晋士,“大将军”,(?)封爵“新吴侯“。据《江西南省志》载:“涂钦梦于咸康三年(公元337)享年九十一岁。御葬于丰城县三十二都侯岗”3
    钦公,置身于官宦世家,衣冠士族。他的祖父恽公,字子真,东汉中散大夫,太保,封为郡公,。父,朝玉公,字会临,三国曹魏时,山东济南府伊。其子,宠公,士晋中散大夫,丹阳太守。其孙成公,任江东员外郎。成公克成先志,绰有祖风,大光门第,重修族谱,由宰相王导作序。4
    《旧谱序》云“至我皇有名钦者,以供奉新吴侯。永嘉三年,胡乃乱华,石勒为寇,钦则随晋南渡,出镇豫章,故以豫章为郡。”5钦公在建五元年命云:“惟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成邻,勋在社稷,封钦为新吴侯。”6“钦公率部队对入侵者刘曜,石勒进行抗击,保护了晋文公贵族和民众的南渡,并与王导等文臣,北方士族,南方士族,于公元317年,拥力瑯琊王司马睿在健康即位。” 8             
    “自永嘉以后,举族渡江避难,散处四方,遂去土为涂”(原姓塗改涂)谁在组织涂姓南渡?当时只有钦公和其子宠公,在晋元帝王朝任职,为维护宗族自身安全,他们理应是南渡的领导者。                              1
    钦公的祖上自汉代和三国晋魏时期,至他所处的“两晋”都是官宦世家和“衣冠士族”在扈跸南迁的同时,保护了中原客家先民,是有功之臣,他是客家涂姓的始祖,在两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客家第一次迁移,自晋末至隋唐的600多年,由于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迫使中原的汉族南迁。涂姓迁至江西南昌以南和福建以北等地。
    第一次客家涂姓祖先,是北方中原一个家族“举族渡江避难”,是与北方衣冠士族的身份和佃客农民同时南迁的。南迁后,经过数年的休整和调理,加之东晋的《给客制度》的特权安抚和保护,涂姓很快恢复了元气。到唐代人口繁衍,发展很快,“人口上万,家上千烟,传士唐者三百余人” 20不亚于当年盛族派式。南渡后,从涂钦时代起,仍然是盛族,人才辈出。
    据《东大埔涂氏源流》一个宗支记载,唐至五代就有士臣二十五人。“其富贵资产,奉乡书,登桂籍,守爵尝,代不乏人”。29涂晓,唐代中散大夫,江州刺史,以廉能著称,号为金声玉色君子。涂宏在唐僖中年间,出镇洪州,封为石麓公。并御赐有“文封石麓公侯第,武赐新吴侯将相家”的御楹联。“五桂家声继远,九真祖德留芳。”“十州世第,五桂家风”“九子一女十知州”9等佳联,佳语传世至今,都是赞扬客家涂姓南渡后的名人精粹,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钦公的后嗣。                 
    三,第二次自唐末至宋代,黄巢农民起义和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迫使客家涂姓从第一次南迁到江西南昌,闽西,湖北,浙江等驻地,再次迁移到广东,湖北等地。
    “奈中叶(唐代)惨遭寇火,而普残缺,及至于今,人口上万,家上千烟,其散居他邦者无论,即桑梓者各树门墙”10所谓寇火,指黄巢战乱的劫难。众多的宗亲,为了躲避义军的烧杀,掠夺,寻求生存,只好逃跑他乡,没有跑的,各家在高墙的‘围房’内躲避自卫。从闽西,福建各地至今保存的各种围房的历史文化古迹,看到客家祖先为预防北方匈奴的侵犯所作的努力。
    客家涂姓的第二次为躲避战乱,和对敌抵抗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大。唐贞元乙丑年涂驹随附破巢阵殁,葬于钟凌湖侧。21宜黄始祖允公同父宏公为躲避战乱,从宜黄迁移到南丰。允公宗支的后裔,从十六世六郎公以下,于瑧,讲,香,大郎,四十八郎等祖公,为躲避战乱,他们迁移福建赣县南州村,长汀县丹溪和涂坊,赖坊等地,开始新的生活。
    据史籍记载:公元875年名唐代的黄巢和王仙芝两支义军,后因王仙芝战败被杀,义军全部由黄巢领导,被为王导称“冲天大将军”。
    起义军在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齐”,黄巢自称皇帝,以尚让等为宰相,组织中央政权。“大齐”政权规定唐朝官员三品以上停职,四品以下留任,镇压了一大批贵族,大官僚。当然涂姓士族,官宦也在其内。
    北宋大经公,在一百年以后的“谱序”说:“传士唐者三百余人,及阅士籍为中散大夫曰晓,上国柱曰琛二子而已。所谓知而不详者皆缺而不叙法山谷也。” 12)“大埔谱序”列出唐代二十五名士臣,生死存亡不得而知,从大经公这句隐悔词语可以猜测,很可能按照“大齐”的王法,包括涂姓在的唐代三品以上的士臣,要是没逃跑调的,多是被杀害。没有被杀的,处置到边远山区充军或关起来。即所谓 法山谷也”,因为“大齐”的口号是“平均”,士族是不能存在的,从此涂姓在唐代结束了士族的存在。“唐代中期士族势力已经极大削弱,唐末裘卜.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一些地区消灭了士族,地主的......佃客,奴婢得到解放”7                                                                    2
    《姓氏源流》小册子记载:“南唐有名人涂广,是南昌隶属于南唐由于诸侯国林立,大规模外迁他想似乎不太可能。北宋灭唐后,由于士臣,谋生等原因,逐渐散布于江南邻近各省广东,湖北,福建,这经,安徽,江苏等地均有涂姓人入居。同时在北方各省中已渐有涂姓入散居。”13
    《安徽六按涂氏源流》记载:“明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因遭兵燹之乱,吾祖思谅公,迁移皋南敬业,公迁于肥西,则其山亲水秀,民间风顿原卜所居焉。至季之时惨兵燹 谱序残缺,别有各分祥考。”
    四,第三次自宋末明初,蒙古族南下,迫使江西,福建的客家涂姓据需南迁至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安徽和台湾等。
    宋代迁移至福建长汀县丹县定居本宗大郎公的后裔,“四十八郎与兄十八郎公,因‘元季鼎沸’自丹溪迁移至广东潮州,海洋县恋州都清溪村。复迁三河浒子村住,后四十八郎生二子,长仁德,次仁宏,仁宏即四七郎公也”14后仁德迁移至广东平远县,为涂姓平远县初代祖,十四世涂永华后裔,在中江县落业。
    仁宏公后迁移至广东镇平县黄沙坝,为镇平初代祖。三世孙德成,德贵,德贤,其中德贵迁移河源县。三世祖德成公生乐安,乐安生守中,守中生八子;明,声,聪,俊,宽,厚,盛,谟八公,后称广东镇平县的涂氏“八大房”,八至十代人口发展很快,于是出现人多地少,生存空间有限,只好向镇平县以外发展。其中“八大房”后裔迁出到横江,肇庆,永安,麟山,雷州,江口等地,一部分迁移返回江西等地。海洋县清溪村十八郎生二子,长德胜,次德光,其中德光生三子,四十郎,五十二郎,百十二郎,四十郎迁大埔,其后裔迁到平远,石正安仁为始祖。贵宁迁梅县石赖为始祖。明正德年间,因遭兵燹之乱,吾祖思谅公,迁移皋南敬业,公迁移肥西,择其上清水秀民间风墩原卜所居焉。至季之时惨遭兵燹 谱序残缺,别有各分详考。”15
    五世守中公“八大房”的幺房:谟公的三子:瑸,珮,琚和其后裔迁移到
    台湾的河源,翁源,英德等落业。后期大房明公的孟贵,玉琳的后裔;五房宽公的玉风,汝勇的后裔;七房盛公的玉宽,怀九,怀朗的后裔,后期迁移去了台湾(具体地址不详)
    “八大房”迁入陕西的涂姓后裔有下列各房:长房明公的孟贵,孟富的后裔;六房厚公的汝元,汝谐的后裔;五房宽公的道信,锡淡的后裔;盛公的玉殿,汝士,汝灵的后裔;迁移到湖南等地的后裔有:长房明公的孟富,玉宏,孟贵,玉琳,玉宝,怀朗的后裔和七房盛公的玉宽,怀朗后裔迁移到浏阳;大房明公的孟贵,玉琦后裔;二房:声公的朝政,朝志的后裔迁移到万载大房明公的孟贵,玉琳的后裔迁移到新昌;三房聪公的瑛公后裔迁移到平江,五房宽公的永发,永煌后裔迁移到萍乡。
    广东蕉岭客家涂姓的“八大房”迁移各地的原因前文已经简要的说明。但迁入湖南原因很可能与明代皇帝朱元璋有关。客家学者谭元亨的《客家新探》这段论述可以学习参考:“从浏阳到炎陵,再从始兴到英德,形成一条长达千里的居住带…….这里的客家人,大多是明初自江西来的口音略有差别。而他们迁入的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变是明代取代元代之际,陈有谅在南方称帝,惹怒了朱元璋。在灭了陈有谅之后,朱元璋对曾支持陈友谅的地方,实施灭绝政策,于是这上千里的地带的城市,乡村,不是被屠城,便是逃亡一空。原住民消失后,才有江西人大量填补进来,形成这么一带客家人的居住带。”17     
    五,第四次,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后,客家涂姓卷入了“湖广填四川”大迁移的浪潮中,走出了广东客家人安土乐生的“大土营”,开始走向稳定
    发展的路,结束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移徙生活。
       清康熙乾隆年间,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平远县,湖南衡阳,浏阳,江西等地的客家涂姓“八大房”中的“六大房”十三世以下的后裔,共十五支,三十二人。分别迁入了四川省所属的中江,绵阳,德阳,三台,汣泉等县。其中,中江县十八人,占了半数以上。落业在中江县,主要集中在龙台,永安,清河。集风,玉兴,双石,太和,永太,石泉,回龙等地和县城。
      
    附:清康熙,乾隆年客家涂姓“六大房”入川先祖名单
       长房:涂明后裔:14世涂定猷;15世涂伯进;16世涂学存。
       二房:涂声后裔:14世涂延亮,涂延启。
       三房:涂聪后裔:13世涂仕琳,涂仕贤,涂仕松;14世涂永白,涂永英,涂永秀,涂永斌,涂永汉;15世涂淑仁,涂淑义,涂淑礼;涂淑樑,涂淑栋,涂淑杉
       五房:涂宽后裔:13世涂怀云,涂怀宁。
       六房:涂厚后裔:11世涂汝谐,涂汝元之子(名字不详)。
       七房:涂盛后裔:入川先祖不详(其后裔21世涂思觉和其子现住龙台后街)
       入川主要路线多数是“由粤迁川”,其中有“由粤迁楚,由楚迁蜀和“由闽迁蜀”。他们都是广东镇平五世祖涂守的后裔。(注:不包括涂姓从全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宗支入川)
       入川的原因:涂姓在广东的五百年里,生息繁衍了后裔十五代,居住又是山多地少,出现了地狭人稠,原有的土地资源,劳动所获不足供用,早已向外拓展,寻求生存,入川发展是很好的时机。《谱序》入川的原因:“公届贫屡,闻四川土沃人稀”,“要其原,无非为生家计与子孙谋焉。24
       “寓居佃耕”,是入川先祖初期,为了解决生存,安居落业寻求积累资金的有效办法。涂姓先祖入川的时间,是在清政府《招民填川诏》的二十多年以后入川的,错过了“插占”土地27的良好时机,后期已无土地可占,只有白手起家,更增加了入川初期的困难。清政府采取说服动员老移民,把“插占”多余的土地和房屋,“寓居佃耕”给入川的新移民,解决了入川初期无土地,无住房的困难。“入蜀无亲可投乃居于中江县城南十二里,地多罗家坝(今南山槐树店)赁屋而耕”。“淑仁公昆季,乃奉母林氏来川,於潼川府所属中江县,邑南之郭家堰佃业而居。”25
    入川第一代涂姓先祖,经过最艰苦的“寓居佃耕”到“落业住耕”后,为安居乐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数年后,各自有了土地,住房,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发展很快。以中江县长房,三房,五房入川第一代六位先祖为例,三至五代共有人口535人(不含其妻女),第三代与第一代比较人口上升12.14倍;第四,五代,与第三代比较,分别上升1.941.86倍,是入川涂姓迁移史上人口发展的高峰。  
    先祖们寓居佃耕数年后,经过艰苦努力,不但解决了基本生活和生存的诸多问题,劳动所得付给房东的住房,土地租金外,把多余的钱积蓄起来,为买地修房安家落业“苦积汗资”。如涂怀云弟兄。“携子女来川,白手创业,积银万千,邑南长春沟落业”,涂仕琳弟兄三人,“住耕有年,弟兄苦积汗资,得买县南七乡大磉蹬{今龙台镇}附近,地名牟家楼(今牟楼村)田业一处,弟兄於是落业住耕。”26数年后仕琳公的第一代后人涂永相弟兄五人和第二代涂赞生弟兄六人克光前烈 ,“苦积资铢”先后在龙台李子园,玉兴的倒挂金钩(今金钩村)永太的茅庐沟,买田业四处(注:数量约六百亩以上)“以致光大门閭,垂裕后昆,此皆前
    人创业,苦心诒谋至意。”23
    仕琳公弟兄入川第一代永字派共有十八人,现住中江县仅有永相,永凤二公有后裔一百七十多户,八百多人,大部分是永相公的后裔。玉兴镇金钩村涂家大院的老宅面积二千二百六十平米,是永相公的赞生公弟兄六人,合修的,哺育了十代人距今二百多年了,还有几户宗亲住在老宅。涂仕琳弟兄入川的发展史,是入川涂姓“六大房”后裔的代表和缩影。
    第五次清乾隆,嘉庆以后,地方政府为控制“土客”之争,又迫使部分客家人远迁广西和海南。从涂姓现在史实资料,尚未发现卷入“土客”之争的事例记载。
     
                  江西豫章{南昌}六十一世孙:(四川成都)涂鸿贵
                                                                                         入网打字六十三世孙:涂天鹏
                                                                                                                      
                                                                                                                      00八年三月九日
     
     
    参考资料:
      1)(7—根据叶杨老先生《客家散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技研究中心《客家文丛》
      2 引《客家姓氏—涂》成都龙泉洛带客家古镇《江西会馆》展出资料。涂鸿贵抄。
      3)(4)(5)(6)(7)(8)(9[回复]
    涂录钏(chartertu)  2012-03-03 11:27
    可以確定是長汀塗坊的了:我家的家神上寫的是:李山得道塗賴二公,南海岸上觀音大士歷代先祖左照右穆之神. [回复]
    涂录钏(chartertu)  2011-09-07 19:11
    涂录钏.我們家的家譜上字排是:錄,建,啟,文,世,萬,國,永,福,謝謝! [回复]
    涂录钏(chartertu)  2011-09-07 19:10
    四川樂山夾江的涂录钏.我們家的家譜上字排是:錄,建,啟,文,世,萬,國,永,福, [回复]
    涂秋亚(tqy)  2009-04-03 17:22
    长汀古称汀州,汀州以涂坊镇涂氏最为繁茂,所以您说的情况应该就是现在的长汀涂坊了. [回复]
    涂录钏(chartertu)  2009-03-27 21:16
    我是四川乐山夹江人,我们那里叫涂村,有200来人,从我家家谱上看,我们祖籍是福建长汀县人氏,迁入四川的,"永"是我们姓名中的一个排行,其下是"光""录",一共是八个字还是七个字,我记不清了,不知我老祖宗是不是长汀县涂坊镇人的,只写了汀州府长汀县人氏,一手漂亮的毛笔小楷,另我村有一个前辈叫涂君仕,解放前与郭沫若一同赴日本留学,回来后到过延安,见过毛泽东先生呢.长汀县是不是只有涂坊镇才有姓涂的,如有了解的同宗请告示知,谢谢,涂录钏. [回复]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