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姓传说 中华民族之神母女娲

    中华民族之神母女娲

    发表:涂秋亚(tqy)   发表日期:2008-04-20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重点探究女娲出世,女娲衍生子孙;论述女娲创世造物,发展社会,以及女娲对其后裔轩辕黄帝的影响;评说女娲功绩,还其功德之本原;挖掘根祖文化,论述其现实意义。 
      历经数万年的孕育生化,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人类最初的形成,一是类人猿之说,一是水生物化育之说。哪一种说法算是铁板钉钉呢?就说类人猿,两万年之前是否是水中之物上得陆地,又经万年化育而形成的呢?这应该是考古学家专门论证的课题。眼下的结论或许再过十年百年千年还可推倒。我们现在活着的人们是不可能等得到的。不过,研究历史现象,在挖掘传统文化之中寻根,再现中华文化中的历史,看一看我们的始祖是如何创造人类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这确实是一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事情。 
      寻根,寻根,根祖何在?请与笔者同去寻根问祖吧。 
       

      一、女娲氏出世之谜

      从有史记载说起,八千年以前,上溯到万年,九州运动分合,万物生化演变。在这天地茫茫,山河浑浑之间,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氏诞生。 
      女娲氏,一说是涂山氏之女,夏禹妃(《辞源》)。此为误传。唐苏鹗《苏氏演义》云:“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宣州当涂县。”涂山即会稽山。《左传·哀公七年》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诛杀防风氏。涂山之女作歌:“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此谓禹遇涂山氏之始。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云:“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禹治水身着熊皮,须发盖脸,染病足跛,久不还家。涂山氏寻禹至龙门,见禹这般“熊”样,惭而离去。此谓禹化熊之说。涂山氏与禹决裂行至嵩高山下,生子启而后亡。启即禹之后。清马骕《绎史》卷十一注引《遁甲开山图》记载:“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女娲氏早禹八百年之多。说女娲氏为涂山氏之女,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说女娲氏系华胥所生。《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华胥乃华胥国人。《列子·黄帝》云:“华胥氏之国,在龠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这几句话,道出了三个地名,范围之大可谓多半个中国。龠州,龠山之地,即龠兹山,崦嵫山是也,现位于甘肃天水县西境。台州,唐武德4年前称海州,唐武德5年称台州,即浙江临海。齐国,并非战国时之齐地,而是唐末黄巢所建之齐,即长安,现陕西西安。八千年以前的地理,并非现今的布局。有史起,最初黄河古道至山陕交界,形成河东时,还无长安。河东谓之黄河之东,人类发源之地。“斯”即离开齐国,也就是离开河东,显然,华胥从河东始,神游(即亲游,遨游)至崦嵫山,曾居住在崦嵫山洞穴之中。《列子·黄帝》称此山“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可谓生养之福地。著书者喻为“神仙国”。《轩辕本纪》云:“伏羲生于此国。”《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即伏羲。但未说到华胥生女娲。《春秋世谱》成书前后《列子·黄帝》、《轩辕本纪》、《太平御览》也已成书,均无华胥在崦嵫山生女娲之说,如是,可推说为华胥生女娲之后,离开河东而游至崦嵫山。 
      《太平御览》称华胥为“伏羲母”,《山海经·海内东经》则称“雷神”为伏羲之父,即伏羲为雷神之子。此说不就成为华胥受“天孕”而生伏羲么?可以想见,母系时代,知其母而不识其父。传说中的华胥是人首兽身(或人首蛇身),到崦嵫山创建华胥国而消亡。上古时期,即女娲之前,国未曾产生。著书者按照封疆之意将上古时期的天然乐园崦嵫山说成是华胥国,华胥死后,“升天”成神,华胥国也就成为“神仙国”。而《长沙楚帛书甲篇》则云:包戏(伏羲)“居于脽”,“取(娶)女(娲)”。此谓1942年出土于长沙东郊王家祖山楚墓帛书上的文字记载,是至今最早的史证。由此可见,女娲与伏羲并非两地所生,当同生于一地。 
    二、女娲氏衍生子孙

      女娲出世,天地间诞生了人类。其间,伏羲也已成人。动物的情欲是数万年进化而逐渐升华的。女娲与伏羲作为人类,七情六欲更盛。二人同为一族,往而以礼,交之亲密。一女一男,在这两个人的世界里,相依为命。 
      女娲与伏羲,若确系同母华胥所生,当女娲先而伏羲后(前文已作推说)。古时,大男称小女为姐,大女称小男为兄,在一种特殊环境里,情缘俱甚,可谓缘结。女娲与伏羲信奉天地,依照天上地下天阳地阴天男地女之说,以兄妹相称。一女一男厮守岁月,男女情缘升华,天地合一为之理道,合者力胜,于是伏羲与女娲相婚。一说女娲观之禽兽交媾而引以性欲生发,与伏羲婚配。一说女娲与伏羲交媾皆人之本能。笔者以为,此二说合一即是。飞禽走兽生养后代,就生育而言,如同男女相婚繁衍子孙,女娲伏羲自晓其理。 
      女娲与伏羲相婚,唐李冗《独异志》卷下表述更为具体。书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女娲与伏羲点香观烟以散合为据,确定是否相婚。《独异志》将其行为看成是“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说之大略”。 
      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对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也有记述。当时,洪水横贯九州,淹没人类。女娲与伏羲避水逃到一岛,称葫芦匏。为使人类续延,女娲与伏羲相婚,生育子女。此说在西南区域苗瑶等族流传颇为广泛。《中华古今注》与《独异志》记述女娲与伏羲相婚,从不同角度表明其衍生子孙的目的。 
      女娲的后裔不仅遍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还遍布于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一些人类学专家曾对这些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苗、瑶等少数民族同出于女娲与伏羲。《峒溪纤志》记载,苗瑶等族祭祖,设女娲与伏羲位。吐鲁番等区域墓穴中发现的女娲伏羲图,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古墓等挖掘的女娲伏羲画则折叠包放在死者身边,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上端绘日,下端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真实地记载了女娲伏羲之后裔对中华民族始祖的信奉与崇敬。女娲时代,其子孙续衍,尔后分族立宗,部族宗支经数千年分流,布于九州,衍生至今。是啊,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儿女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沸腾着人类始祖的鲜血。 
    现在,我们有近亲结婚影响后代健康的说法。这是实践验证了的事实。伏羲与女娲系兄妹,按照现在的说法,自然不得相婚。可是,那时天地间仅此兄妹二人。《峒溪纤志》言:“他们配为夫妇”,才可“绵延人类”。这是天赋之使命。正是因为女娲与伏羲明其事理,后来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这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形。 
      《太平御览》卷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女娲抟黄土作人”。此处所言,是文字产生初的相形之模式,一种管理人事的方法。在母系社会,女娲实行兄妹禁婚以后,非亲男女,同居于洞穴之中孕育,一妻多夫,同母异父,繁衍子孙极盛。人事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女娲发明抟土作人,依据每个洞穴同居的女男子孙人数而捏成泥人,形状各异。考史,一目国,为一只眼,眼立面上端,盛姓,伏羲之孙;三首国,斯类,为三个头,后为轩辕臣;氏人国,为人面龟身,神农氏后裔;句芒,为人面鸟身,伏羲之孙。凡此泥人居于自位。上古时期,天灾、地难、兽害、病魔,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或被洪灾等致死,或因疾病而亡,或出洞游猎被猛兽所食,均系逝归。一说泥人与死者同葬,一说死者葬后,泥人仍在原位,以示怀念。如此管理人事,避免了人户不清的混乱现象,同时是对人之生的尊重和纪念。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土中,举以为人”(《风俗通》)。此为结绳记事之始。絙为粗绳索。举为记录之意。泥人结于绳,不同于抟土作人,而是一种计量方法。人们做事,每洞以数绳计,每绳若干泥人,绳有分类,人有分工,各司其职,变而有序。这样,有利于归类、计算、清理、积累。女娲此举,谓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旷世工程。风传黄河上下,震撼崇山远地。《淮南子·说林训》有“上骈、桑林咸来助之”之说。在女娲统领之下,伏羲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体现了一种协调和谐的合作精神。上骈、桑林等时为部落酋长,奉命“咸来助之”, 并非独往,率众可谓“咸”,即都来。“生阴阳”说法有二。一是此时女娲与伏羲已创造出阴阳理论,凡造物必观象,要讲究阴阳之法,简单通俗地说,向阳为阳面,背阳为阴面,昼为阳,夜为阴。天阳地阴,阴阳合一,人即生。人类产生,就产生了等级。氏族时期,等级极为森严。氏族、部落、洞穴,分划明确。抟土作人即造相,(其实是一种雕塑),造相毕归位,要搞一种奉祀礼仪。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享受这种待遇。氏族首领,部落酋长,洞穴主,要按照大小等级奉祀。举行礼仪,先选时辰,阴阳定时。时辰关系到人之生死。讲究阴阳的目的,就是信奉天地,祈求生存,保佑长生。一说“生耳目,生手臂”,其实是在孩童身上抹泥土,或护肤,或变相,或接生之术。数千年记载,传至今朝,解读“生”字,是极为重要的。女娲领导的原始时期最古老的这一场“造人”活动,实际是为繁衍子孙。“生”人极需要全面合作、合作必须协调,必须和谐。为了“生”人大计,发展人类大业,同心协力,合作共谋,方可获果。可以想见,女男同居,孕生的孩童多,即出生率高,但成活率相对较低,保住一个孩童的生命要付出许多代价。女娲造人体现的这种合作或合和,概言之,可谓女娲生生不息之生命精神。 
      无论是谁,描述女娲生成和女娲造人,不是按照生化或孕育规律解读其“生”,而是说“神造”出女娲,女娲又将泥土捏成人,或用绳将泥土甩在地上,溅出的那许多泥点点即刻变成了人。这种抟土作人,无疑是对生命与心灵的否定。在黄河岸边掏起黄土抟成人样儿就是人,此说或谓之神话,或是对女娲造人的误解。 
      我们应该认识清楚,历史上的女娲抟土作人,是将女娲与养育人类的土地作为宽容博大的母亲来描绘的。用中国哲学思想,对女性作质地的论述,古代已很普遍。《抱朴子·释滞》云:“女娲地出”,《归藏·启筮》云:“昔女娲……昭昭九洲,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万国”。《淮南子·览冥篇》言女娲补天,也以“九州裂……地不周载……上际九天,下契黄垆……以天地固然”而论述天与地之关系。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交而变化起。女娲与伏羲相婚交媾而续衍子孙,都遵循天上地下天男地女阳男阴女之说。《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女娲亦木德王……,金木轮环,周而复始”。此说与《周易》“地势坤”则相通。女娲属于阴柔之性,阴阳五行之说的“土生木”便是此理。更为重要的是,人类与土地的结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命是与土地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没有土地便没有生命。民间有一说法,人吃土一生,土吃人一口。人以土地为生,死后挖一土坑埋掉,此谓土生人,人归土。女娲抟土作人之说,贯穿着阴阳五行思想。女娲与伏羲相婚,伏羲得以男女、夫妇这种阴阳思想的启示,才构画出乾坤、天地、阴阳、刚柔互补的基理,创立了八卦。抟土作人也是天地合一,人以土为生之说产生的,并非土能变人。 
    人类繁衍,万象更新,女娲功盖天下。从此,人类活动便由女娲决策。人类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兴盛时期。女娲成为上古母系时代的“第一把手”,此谓女娲时期的母权制社会。 
      女娲抟土造人之说传于朝鲜、日本、印度支那,后又传到西方。女娲逝而“上天”,被中华民族尊为地神、阴帝。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说《圣经》里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西方的上帝用泥土造人,造出亚当与夏娃,同置于伊甸园中。一说亚当与夏娃系兄妹,一说夏娃是亚当之妻。俩人在禁果树下游戏,或口渴,或嘴馋,悄悄偷吃了禁果,禁欲即除,明白了交媾,就做了这种事,犯下罪,被逐出伊甸园。犹太教、基督教相信亚当的罪是要传给后代子孙的(其实交媾是人之本能,不传自会)。他们称亚当犯了原罪。笔者不信教,不清楚原罪是一种什么样的罪。可想到的是,西方的上帝用泥土造人,与女娲抟土造人如出一辙。前者比后者至少要晚近两千年。女娲被尊为地神时,西方还处在原始社会。怎样理解呢?早期的西方人善于模仿,模仿中国地神用泥土造人,造出了西方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是也。 
       

      三、女娲氏创世造物

      (一)创立四时 
      上古之时,天地“混沌”。人们不明时序,作息无规,食睡无度,生活仍在混乱状态。女娲选遣四子开辟天地,创立时序。四子观测发现,日月星辰出没于高山之间,明暗现隐循序自然。四子守方位分界定时,代以运行,创立了一日四时为“霄、朝、昼、夕”(即现在的夜、朝、昼、暮。)由此产生了计时标准。人们以四时为准起居作息,推进劳作的计时管理。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劳作有度,生活有序,人类步入时日循进的轨道。 
      女娲选遣四子创立四时,则运用了阴阳学说。阴霄阳昼,朝夕相接,阴阳循环,序进无止。日之远近,四时引律,创立春夏秋冬。《楚帛出甲篇》释解:女娲伏羲及其四子等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因而,女娲伏羲从生化人类到生化万物,均运用阴阳五行之法则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化。 
       
      (二)教民结网 
      女娲开始教化子民自养生存。起初捕鱼或捕河中之物用手捉,进而变为棍击,木标(签)戳捕或扎捕。这种方法捕鱼仍不能满足子民食用,不仅笨拙,用时多且获得数量也少。女娲便想到结网。一说得以蜘蛛织网的启示,一说得以女娲与伏羲织衣的启示。或用树枝藤条结网,或用兽皮捻绳结网,女娲与伏羲把手于教,一教十、十教百,广为教传于黄河流域。结网用于捕鱼和狩猎,渔猎及畜牧得以迅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用手工工艺创造劳动价值的进程,同时又体现了女娲与伏羲发挥智能的效果。这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教民结网”。 
       
      (三)发明文字 
      女娲结绳记事,其实是在孕育文字,伏羲创造阴阳八卦,女娲助以测字,文字当始创于女娲时期。考史,女娲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进而兴起文籍(《拾遣记》)。古称书为文字,刻木以记数记事谓之契。将记数记事刻在木竹等物,是为长期保存。如《楚帛书》乃四方形状,似八卦阴阳鱼,配彩色绘图。有学者称《楚帛书》为“典型的阴阳数术之书”,已足以说明阴阳八卦对上古文化的巨大影响。《楚帛书》论述女娲与伏羲创世,开头说地,其次说山。女娲抟土作人,结绳记事,与土地的关系极为密切。前文表述过这一观点。土,即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乃万物之尊。女娲创世造物,与土地并论。古喻高山为天的实体,或称天柱,传说中的“帝都”也建在山上。山与地同样至高无上。女娲与伏羲造字,先造土、山、川,接着造日、月等,完全渗透着和展示出土地与大山的恩泽。女娲是人类之母,如同大地。(人们尊女娲为地神即此缘由。)现在,我们抒发情感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地啊,母亲!大地,女娲的象征,母亲的象征。 
       
      (四)钻木取火 
      伏羲砍木,女娲旁观时发现冒火,令其裔伯牛钻木,果然生火。因木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着火,此说谓之钻木取火。《绎史》卷三《河图挺辅佐》记载其“钻木作火”之过程(取通作)。女娲与伏羲游猎,遇森林着火,见禽兽烧死,食之,其味比生肉美口,方懂得炮食(即熟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伏羲“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疱牺”。女娲下厨做饭,也始于此。女娲与伏羲豢养牲畜,教民屠宰,烧或煮熟而食用。至此,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岁月。 
    (五)制定婚礼 
      女娲与伏羲相婚时,无婚礼之说。女娲禁止兄妹通婚,出现一妻多夫。狩猎获兽,取皮为衣,人们视各种兽皮为珍贵之物。嫁娶礼仪,其实是一种成婚的规矩。女娲制定婚礼时,无嫁娶概念。嫁娶产生于父系时期。母系时期,群居于洞穴,主人即一女或数女。婚制为男从(到)女洞(家)。那时候,男人需要女人,不是像商周及此以后可纳妾可进妓院,而是要由女人相中,方可取(即娶)。女娲婚制的取,到父系时期才演变成娶,这个娶字应该说是男尊女卑的产物。凡是女人相中的男人,正式见面,如同现在的定婚,男方要敬赠礼物。《世本·作篇》云:女娲“用俪皮制定婚礼”。俪皮即(成对)鹿皮,是兽皮中一种珍贵的可制衣之物。《仪礼·士昏礼》云:“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俪即配偶,伉俪。送给伉俪的礼物是两张鹿皮。女人收礼制衣着身,而后男人与其入洞成婚。流传到现在就叫入洞房。男家向女家送彩(财)礼即始于此。男到女家顶门,谓倒插门,正是女娲时期婚制的复原。 
       
      (六)采桑养蚕 天虫吃叶,即蚕食桑之说。女娲夏乘凉于桑下,发现许多白虫吃叶,落叶时又观之,虫吐丝后自缚,然破茧化蛾产卵即逝。复年,女娲采桑试养如初。女娲化茧抽丝,织帛作衣。据说人们视蚕为天虫。《皇图要览》言“伏羲化蚕”(女娲采桑喂养)乃神话。一说女娲养蚕,西陵氏采桑助之,考史可信。一说轩辕妃西陵氏之女嫘祖养蚕,此为继承。抽丝织帛,引以纺线织布。采桑养蚕,织帛织布,传于黄河流域,山陕与中原一带的人民穿衣进入帛布时期。 
       
      (七)炼石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远古时代人民面临的灾难是何等的惊心动魄!那时候,突如其来的地震不断发生,山崩地裂,洪暴泛滥,森林起火蔓延数月不灭,猛兽吞噬族氏子民,鸷鸟攫食老幼弱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睁睁挣扎在死亡线上。身为万众之母的女娲,爱子心切,忧民如焚,“于是,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太平御览》)。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其实是治水。暴雨乃天泻之水。天漏水不止。此为信奉上天之说。天何以补得? 
      一说补天即补房顶(或洞顶)。山水多通洞穴,时常漏水流水。虽说不是所有的洞穴如此,这种情况不会少有。人们住在漏水的洞里,阴暗潮湿,多生疾病。女娲与伏羲观之飞禽筑巢,得以启示,发明建造石房。可是,每遇暴雨,不仅石房漏雨,还被洪水冲倒,死伤者甚多。于是,女娲想到堵塞漏雨之洞。石洞或石缝,用同物堵塞当然坚固。火可化石为粉。五彩石乃不同颜色之石。炼石,即为现在的烧石灰。用石灰做成粉泥堵塞石洞或石缝。天泻之水从房顶漏或流下,补住房顶的洞和缝便是补天。试想,人在房里,头顶着的同样是上天。现在,人们家里的天花板破裂有洞。天下雨漏水,修房补天花板,其实就是女娲流传至今的“补天”。鳌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庞然大物,异常凶猛。其腿足之骨十分坚硬。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将鳌的腿足斩断,用以支撑石房的四角,避免倒塌。如同现在支顶房屋的四根柱。一说炼石,是将不同颜色之石磨砺,雕琢成可用形状,以石挡洪,拦截暴雨,以补苍天也。此为女娲治洪之法。正如《淮南子·览冥训》所言:“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堵塞)洪水必需之物”。对流于洞穴路径的淫雨之水,则采用“积芦灰以止”。治水乃千秋大业。为彻底铲除祸根,女娲不仅要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更重要的是堵洪挡水,消除灾难。 
      女娲治水早大禹治水八百多年。女娲治水功绩有二:一是疏通水道,挡水入河,解万民于水患之中;二是斩杀鳌龙,诛除水怪,使万民得以安居。此后,山青水秀,天下太平。到尧、舜时代,又遇洪水泛滥,横流于中国,草木茂密,五谷不登,禽兽繁殖,蛇龙挡道。为避禽兽伤害,人民只能集居于山上。女娲后裔大禹奉命治水,所用方法,以继承始祖女娲治水方略而有所发明创新。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掘地”,即挖水道,“而注入海”,即引水流入海里;“驱蛟龙而放之菹”,即将蛟龙驱逐到远离人民生活区域之外多水草的沼泽地带。大禹治水名扬古今,不愧是女娲之后裔。 
    女娲“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开创了建筑工程。四梁八柱由此产生。发明石灰,用粉泥堵洞合缝,进而也就产生了烧砖烧瓦,用(石)灰砌墙,立柱上梁,建造宫室。 
       
      (八)创造舞乐 
      女娲时代中期,渔猎畜牧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女娲及后裔的思想和知识。女娲采药、耕作、织丝之说已相传黄河流域。随之刻制、养蚕、种植形成规模,舟车、宫室、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普遍使用和应用。汾阴脽上,日无骄纵而绚丽,风无横肆而清新,河水盈盈,草木葱葱,沃土油油,气象融融,生化与发展成为孕育生命续衍子孙的富饶之地。山陕中原等地的人民安居乐业。业盛则民乐。这大概就是歌舞、乐曲产生的基础。最初劳动引发歌。如扛木抬石唱号以鼓志气。此谓早期的唱歌,歌而无乐器伴奏为谣。劳作之余,男女对歌,击木敲板,以示节奏,女娲悟其音律,创造笙簧。一说笙即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有繁衍滋生人类之意。女娲造人与制定婚礼,吹笙簧以庆祝。考史,此造人不是抟土作人之造人,而是女人生娃或过满月。《世本》所云也不外乎此意。 
      《唐乐志》记载:“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寥寥十三字,生动地描述了女娲作笙簧的过程。当初俗称簧为哨子。《祭已类稿》卷二“簧考”云:“簧可无笙,笙不可无簧,故当先作簧”。女娲采叶,纳舌鼓吹,自为一乐器。谓之啸叶。然后配笙,坐于室内对吹,又为一乐器。晋、唐音乐志史记载,女娲通乐器,善歌舞。人们在劳动之余,皓皓月光之下,依山傍水,点亮篝火,吹奏笙簧,敲动皮鼓,载歌载舞,激情奔放,充满了人类生活的乐趣。女娲教习笙簧歌舞,传于中原、西南、东北等区域。女娲后裔族支苗、瑶等族吹奏笙簧,歌舞极盛。每逢庆典和节日,黄河上下,峨嵋南北,歌舞升平,时世一新。 
      追溯寻源,以史断定,女娲乃华夏民族乐器歌舞的创始人。 
       

      四、女娲氏影响轩辕

      女娲时代,应在距今8000年上溯至万年之间。轩辕时代应在7000年上溯至8000年之间。7000年至8000年以前的纪年方法,不同于现在。对创立纪年之前的年代,是依据推年方法计算的。此文不研究推年方法。而是讲一种时代的衔接。史传轩辕系女娲后裔。一说女娲晚年轩辕出生。一说女娲“仙逝”数百年轩辕出生。这两种推测哪一种准确,笔者没有可信史料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女娲时代之后是轩辕时代。考史证实,女娲创世的业绩深刻地影响了轩辕,轩辕遵循女娲始祖的创世德理和方略,成就了立国大业。 
      轩辕氏为中原有熊氏部落酋长。一说姓公孙,一说居姬水而姓姬,或居轩辕之丘,或因发明战车,故号轩辕氏。轩辕氏与神农氏系同母异父兄弟(同系女娲后裔)。时为神农氏即炎帝向中原扩势,扰乱各部落。轩辕氏得到各部落的支持,出兵反击,在阪泉交战。《吕氏春秋·荡兵》亦云:“兵所自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轩辕氏与神农氏战于水火之中,两军撕杀震天,血流漂杵。一连三战,神农氏大败,退兵南方。蚩尤起兵,一说为神农氏复仇,一说为争夺盐池(盐为民生财源)。征战促使各部落联盟,轩辕氏由各部落酋长拥戴为联盟首领,与蚩尤复战于涿鹿。此为黄炎战争之继续,较前更为激烈而残酷。蚩尤兵败被诛。此后,神农氏(炎帝)后裔及属臣起兵为神农氏与蚩尤复仇,虽皆泯殁,实在壮烈,其勇猛之志常存于世。 
      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他习兵法,通八卦,识天时,精谋略,以西部为基地,统一中原,以德理治国,被尊为“皇帝”。由于轩辕氏养性爱民,为国谋业,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神农氏处炎风之野,称南方火德之帝,为炎帝(或赤帝)。这便是“黄炎天下各半”之说。  
      轩辕诛杀蚩尤之后,作乐庆功,嫘祖献丝以作褒奖。论功行赏之说即始于此。战乱纷争,瘟疫蔓延,女娲后裔歧伯采集草药,炮制为民医病。歧伯后为轩辕之臣,轩辕与歧伯专事医学,“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据考证,后裔曾著有《黄帝歧伯经》,一说此书为《内经》,故又称《黄帝内经》。 
    女娲主张民和无患,民居为安。氏族、部落、南北之间,纠纷不断,争战不休,相互残杀,民族在危亡之中,人类将何以生存?用现在的话说,民族和睦方无内乱,百姓安居家兴邦固。此谓治国之道也。轩辕氏以为宗旨,行其道,国泰民安。 
      轩辕受益于女娲之德,感其浩恩。轩辕黄帝立国之后,约7000年前,亲临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这位人类始祖。 
       

      五、女娲氏功绩新说

      所谓新说,即尊史而论,当然要推倒不实之词,还女娲氏功德之本原。 
      女娲抟土作人,炼石补天,制定婚礼,创造舞乐,古史记载较之详实且甚多。女娲生化和创世造物,其中文字、八卦、四时、宫室、舟车、刻制、结网、采药、医病、养蚕、织帛、织布、种植、雕塑、算术等发明和创造,史料较少,或记述简单,或说法两可,或记归于伏羲,或记归于其他后裔,抹煞了女娲的智慧和才能,否定了女娲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不是说生化和创世造物完全是女娲独自的功绩,公正地说同时有伏羲的功绩。女娲与伏羲,对某种成果的发明和创造,或为主,或参与,至少有其共同性,如同现在科技成果的署名,而是两者。然而,女娲创世,或夫妻创世、其结果归功于夫即伏羲创世。究其原因,是夫权制社会的反映,夫权制改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女娲母系社会晚期,系仰韶文化初期(约8000年上溯至1万年之间)。一说谓之新石器时代,万物创立后的运行纳入时序规律。人类社会景象繁荣。女娲及伏羲下世后,从轩辕黄帝起至女娲第十九代孙禹,虽说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夫权制逐渐立于统治地位,但对女娲创世的诸多成果与功绩,仍在相传。进入商代,尤其春秋与战国时期,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倡导“君权”,男尊女卑思想日盛,女娲诸多创世事迹不被重视。后经秦嬴政“焚书”,有悖于秦皇之说的书籍几乎无存,女娲创世记载也多于流失。《楚帛书》出土之后,历经众多学者数十年研究解读,方释证女娲与伏羲出世地、年代与创世部分功绩。可以肯定,女娲更多的创世事迹仍埋藏于地下。 
      母权社会的中后期至汉代,对女娲的尊称逐渐增多,诸如娲皇、地皇、阴帝、后土、圣母、地神、始祖等。古代的皇即天,皇天即光天。古谓光天化日。皇与黄通用。《释名》云:“黄,晃(日光)也”日行之道谓“黄道”。皇帝穿黄袍,其实也是取天之意(皇帝,天子)。《说文》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开辟天地,化生万物之说,与《易传》“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谓同义。皇天与后土,即天与地之结合,地母与后土同义。前文说过,天男(伏羲)地女(女娲)天阳地阴。称女娲为阴帝,地母,地皇,均同一含义。古汉语土、母通义。《释名·释天》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考史“后”乃中国最早的君称。后,民族之尊母。母权社会,知其母不识其父。生育本族子孙的高母,乃权威和领袖,当尊称为后。甲骨文、金文中的后字形从女,象征后的性别身份。直到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便成为男君。概言之,皇、地、帝、阴、土、后,均为天母尊称。即具有智慧而通万物之圣母。女娲逝世之后,被神化为地皇、地神、阴帝等。神为人造。人造神之目的,也是在祀求精神上的保佑与满足。八千年华夏历史对女娲尊称如此之多,且与天地同位,更加证实了女娲创世功绩如同博天厚地。 
      轩辕黄帝临脽“扫地为坛”,祭祀女娲之后,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脽上辟坛构事。二千年前,汉文帝后元元年诏议治庙,汉武帝元鼎四年,立后土祠,每三年祭祀一次,曾八次临脽。暮年一秋,率臣拜祭,途中挥毫泼墨,抒荡荡情怀,寄凌凌鸿志,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此后,宣帝、元帝、成帝、(东)汉光武帝继而八次行幸祭祀。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开元二十年两次临脽祭祀。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征调陕、山5000将士到汾阴整道筑路,议定祀事,并诏告天下:赐飨臣民,施以大赦。赴脽时,夜明灯火,旌旗通途。宋皇俱制祭礼,登坛拜祀,亲笔躬书《汾阴二圣配飨铭》碑文。有史以来,祭祀女娲者,惟此举为盛。此后,金元两代,皇室距脽上遥远,不便起驾,皇帝钦重臣赴脽祭祀。明清时,在京城先后建造天地坛和地坛,每逢岁初(农)三月十八女娲诞辰之日,君率群臣,临坛拜祀。 
      女娲衍生子孙,创世造物,发展社会,德厚如地,恩浩如天。历代君王臣等,视祭祀始祖为国之大事。拜祭始祖,保佑江山社稷万古长青,造福人类。这大概就是君王臣等的宏愿。 
      中华民族精神,是八千年文化的魂魄和精华。挖掘根祖文化,寻根探源,丰富华夏文化的宝库,发扬光大,励精图治,实现强国之梦,则是我们华夏子孙共同的目标。 
    关于《中华民族之神母女娲》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