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姓传说 女娇就是女娲

    女娇就是女娲

    发表:涂秋亚(tqy)   发表日期:2009-03-24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大禹和女娲

    是祖先还是妻子?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三皇继立,五帝相因,然后才是大禹治水,这是一般人心目中的上古史观念。至于从盘古到大禹经历了多少年的沧桑岁月,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
    三国魏•张揖《广雅•释天》说:
        “天地辟设(开辟),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公元前481)积二百七十六万岁。”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则说:
        “《春秋纬》称自开辟(盘古开天辟地)至于获麟(鲁国国君打猎获得麒麟那一年,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
        二者相差五十多万年。而《礼记正义》引《春秋命历序》说:黄帝,少昊,颛顼,喾,也就是黄帝到尧以前,共四千二百九十年。
        这些都是汉代纬书的说法。纬书是用迷信观念解释儒家经典的书,内容比较荒诞,这些说法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司马迁说:
        “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代世表》)
    (有关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的记载,很久远了。在殷商以前,诸侯没有确切的年代谱系,周朝以后,记载才明晰起来。)
        可见,从盘古到大禹,时间概念很模糊,并不是有年代可考的历史,如果真像汉代纬书所说的那样,可以上溯到二、三百万年以前,那可就上溯到猴年了
        关于女娲至大禹的年代,清•马骕《绎史》引汉•荣氏《遁甲开山图》说:
        “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蛰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堙洪水。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这个故事很奇特,说有两个大禹:老大禹和小大禹。老大禹是女娲的十九代孙,以三十年为一代计算,老大禹比女娲晚生大约600年。这个老大禹,活了360岁,进入九疑山升天而去。过了3600年,到了尧的时候,这个老大禹在天的神灵,看到洪水肆虐,百姓处境非常困苦,便到石纽山泉(今四川北川)那里投生转世。鲧的妻子女狄在傍晚到河边去汲水,看到水中有石子像珠子一样,觉得好玩,吞吃下去,因而有孕,十四个月生下了儿子。这个孩子长大后,能知道水的源头所在,便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尧知道他有老大禹那样治水的本领,所以便赐号为禹。
        按照这种说法,老大禹大约比女娲晚生600年,而小大禹比老大禹晚生4000年,比女娲大约晚生4600年左右。《遁甲开山图》是汉代纬书,内容荒诞不经,但它却透露出这样一种观念:大禹与女娲年代相距非常遥远,女娲是祖先,大禹是其后裔。这也是直到今天,人们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的一种观念。
        但在汉代的正统史书中,却有着与此截然不同的说法。《史记索隐》引《世本》:
        “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娲也。”
        《史记正义》引《帝系》说:
        “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这真是石破天惊!按照这些说法,女娲竟从大禹的祖先变成大禹的妻子了。

    资料评估

        说女娲是大禹的妻子,实在是向人们的常识挑战。但尽管汉人言之凿凿,两千年来人们并不大认同这种说法,因而这一说法始终被人冷落,很少有人提起。
        但你冷落它也好,对它不认同也好,并不等于这种说法不存在,掩耳盗铃,不了了之,总不能算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现在我们就旧事重提,老帐新算,对这两条资料的可信性作一个评估。所谓可信性,并不是要考察女娲和大禹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既然是神话,当然是不会确有其人的;而是要评估这两条资料是否真正来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而不是作者的凭空编造,是否是作者的笔误或传抄、翻刻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我们先介绍一下《世本》和《帝系》。
        《汉书•艺文志》: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迄春秋时诸侯大夫。”
        此书的资料,虽为古史官所记,但它的成书,却经过刘向所编定。刘向是西汉元、成时期人,奉命在秘府(国家图书馆)校书,发现许多先秦的史料,于是把它们整理编篡在一起,称为《世本》。原书所记,止于春秋时期,后来有人续到楚汉之际(秦末汉初)。此书以记述古代帝王卿大夫的世系为主,兼及都邑,制作,谥法等。
        《帝系》,是《大戴礼记》(又称《大戴记》中的一篇。《大戴礼记》共四十篇,是西汉儒生戴德所编定。他把有关古代历史,礼制的资料编辑成书,其中有大量先秦的资料,非常珍贵。司马迁写《史记》,春秋以前的资料,一部分来源于此书,以及《世本》的那些资料。(司马迁写《史记》时,《世本》还没有成书,但后来刘向编《世本》时所用的那些秘府中的资料,司马迁也利用了。)
        《世本》和《大戴礼记》二书,都成书于西汉,二书所用多为先秦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礼制,都有一定的权威性。二书都说女娲是大禹的妻子,看来就不是孤证了。而且这也不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或后人传抄,翻刻中的错误。两部不同的书,怎能都写错,抄错,印错?同时,《史记正义》和《史记索隐》二书的作者,唐人张守节和司马贞,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这种说法,说明他俩对这种说法很重视,起码是没有当作荒诞之言来看待。
    现在我们要把被冷落两千年的说法,重新翻出来进行研究,论证一下这种说法有多少合理性。

    大禹的神力有多大?

        关于大禹的神力,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天下九州的江河都是由他疏通过的,所有的水道系统都是由他规划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按照大禹的设计运行的。所有的山都是由他制造出来并摆放在那里的。所有江河流经的峡谷,几乎都是他开凿的。他把上古人所知道的世界,重新规划,改造了一遍,就好像我们现在制作沙盘一样。这是他的杰作,没有大禹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山,因而古人把中国称为“禹迹”、“禹域”。
        不仅此也。《淮南子•地形篇》说: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
        昆仑虚就是昆仑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而是神话中众神所居的圣山,上古人幻想中的天堂。禹用息壤填塞了洪水,又用息壤堆成大山。这样还不够,干脆又把天上的昆仑山掘下来,安放在地面上。昆仑山可以掘下来,就像我们现在挖一棵花草,再栽到花盆里一样。若说这昆仑山,可是大得不得了。《淮南子•地形篇》接下来说:
    “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
        (昆仑山中有九层的增城,山高一万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面有叫做木禾的硕大的谷类,高有五寻[古代八尺为寻]。珠树、玉树、璇树[璇,美玉,一曰赤玉],不死树在它的西边,沙棠树[食之入水不溺],琅玕树(即琼枝,红玉之树)在它的东边,绛树(大红色的树)在它的南边,碧树,瑶树(二者都是玉树),在它的北边。旁边有四百四十扇门,门的间隔是四星,旁边有九眼井,玉栏杆围着它的西北角,打开北门放进来由不周山刮来的不周风。)
        《山海经•海内西经》也谈到昆仑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一围,有五寸,一尺,八尺,合抱等不同说法,姑且按照一尺来理解,这木禾就有四丈高,五尺粗。
    总的看来,《山海经》所说的昆仑山,比《淮南子》所说的要小。这里说昆仑山是:“帝之下都”(天帝在下方的都邑),大约是大禹把昆仑山掘到下界以后的事,它原来是在天上的。
    不仅如此,《淮南子•天文篇》又说:
        “日出于晹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太阳从晹谷出来,在咸池洗个澡,然后擦着扶桑树升起,这叫做晨明。……走过了九州七站,有五十一万七千三百零九里,大禹制定了朝(早晨),昼(白天),昏(黄昏),夜(黑夜)。)
    好嘛!连太阳的运行,昼夜的交替,大禹都要管。除了万能的天神,谁能有这么大的神力?真是了得!

    大禹的神职

        大禹是社神,也就是土地神,我们在上面已经谈过。问题是:在天国里,这土地神,算是多大的官?或者说什么级别?
        一提起土地神,人们马上便会联想到乡间的土地庙,那要算是最简陋,最寒酸的庙了,有时小到只是用几块砖或石头、土坯之类垒起的小神龛。在《西游记》里,土地神的形象是一个窝囊的老头,齐天大圣孙悟空总是气焰嚣张地和他讲话,从来没把这个小毛神放在眼里。
        但古代神话中的土地神却要气派得多,按照其级别和权限,是可以和天帝不相上下的最显赫的大神。
    我们知道:我国传说中的古帝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愈往后冒出来的古帝便愈多,也就是顾颉刚先生所说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什么三皇、五帝、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而据《汉书•古今人表》,黄帝以前的古帝,还有太昊宓(伏)羲氏,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沌浑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列山氏,归臧氏等二十二人,他们当然都是天国里的神,有的可能是某个部族的祖先神。在这以后,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然后才是大禹。如果论资排辈的话,大禹的辈份是比较低的。
        但这只是古代士人把神话传说进行历史化改造的一种主观的设计,并不符合客观的实际。
    其实,按照早期的神话传说的特点,天国里的情况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上古人比较淳朴,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太多的历史记忆。从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铭文,以及传世的少量的商周典籍(如《尚书》和《诗经》里的某些篇章)来看,商周人头脑中的神灵,只有帝(上帝、皇帝、昊天上帝)、禹、后稷、契、伯益等极有限的几位,其中后稷、契、伯益,是商、周、秦的祖先神,剩下的只有帝和禹了。他俩是中央一级的神,后稷等几位,不过是地方一级的神而己。
        帝是天神。据学者们研究,伏羲、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都是由帝衍化而来的;而作为后土、社神的大禹则是地神。天神,地神,就是古人最尊崇的皇天、后土。《史记•封禅书》:
        “今天子所兴祠,太一,后土,三年亲郊祠。”
        太一,就是天帝,皇天,天皇。《尔雅•释天》郑玄注:
        “天皇,……又云昊天上帝,又曰太一常居。因其尊大,故有数名。”
        东汉时,皇帝祭祀也以皇天后土为重。《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元年,六月已末,即皇帝位,燔燎告天……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祗,眷顾降命,属秀黎元……’”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已末,(刘秀)即位当皇帝,点起篝火烤肉,向天报告……那祈祷文说:‘皇天上帝,后土神灵,多加关照,降下天命,保佑我的黎民百姓……’)
        皇天、后土,也称为“二皇“。《淮南子•原道篇》: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上古的二皇,得到了道的真谛,立在宇宙的中央,用他们的精神化生万物,以安抚天下。)
        东汉•高诱注:
        “二皇,伏羲,神农也。”
        而清•马骕《绎史》加按语说:
        “天皇,地皇,称为二灵,是泰古二皇也。注谓伏羲,神农者非。”
        马说甚是。二皇,也称二神。《淮南子•精神篇》认为:天地没有形成之前,阴阳二神混生,后来阴阳分离,形成天地,便成为天皇和地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对秦王政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这就是“三皇”的一种说法。但泰皇,就是东皇太一,也称太一,是太阳神,天神,又称太皇大帝。其实,我们上面已经提过,泰(太)皇,太一和天皇是同一的,原无所谓“三皇”,只有天、地二皇,二者一个管天,一个管地,只是神职不同,并非先后继立为帝。
        如果不把大禹看成是继尧舜而立的人王,而把他看成除天皇之外资格最老,职位最高的地皇,他和女娲的巨大差距就不存在了。

    先秦女娲神话

        女娲之名,战国才见著录,大约首见于《楚辞•天问》: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女娲登上帝位,是谁提拔推举的?女娲有身体,是谁制造出来的?) 
        汉代有女娲抟土造人的说法,这里虽然没有明说女娲造人,但在屈原的发问中,已经透露了这层意思:既然  人是女娲制造出来的,那么女娲自己又是谁制造出来的呢?正如有人问基督教人士:人是上帝耶和华制造出来的,那么上帝耶和华又是谁制造出来的呢?
        在先秦典籍中,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著录不多,除了上引之《楚辞•天问》之外,《世本》和《山海经》中还有两条值得重视。这两部书的成书时间,虽然还有疑问,但大部分应该是先秦的资料。
    《世本•作篇》:
         “女娲作笙簧。” 
        笙簧,就是笙,簧是笙里用来振动发声的薄片。在上古时期,音乐舞蹈与男女青年之间的婚恋有关。如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跳月”的习俗,每到春季,青年男女在月下集会,男的吹着芦笙,女的又唱又跳,作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有十位神人,名叫女娲之肠,他们是由女娲的肠子变化为神的,住在栗广的原野上,横截了道路。)
    总之,女娲的神话传说,尽管先秦典籍著录不多,我们从中仍然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第一,女娲是上古的天神,曾经登立为天帝。
        第二,她的神力很是了得,连她的肠子,都化作了十位神仙。
        第三,她制造了人。
        第四,她也是爱情与婚姻之神。

    汉代以后女娲神话的演变

        汉代以后,女娲神话的演变,最重要的有五个方面:
        一是,形象的明晰化。
        《楚辞•天问》,东汉王逸注: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要注意:这不是《楚辞》的本文,而是东汉人王逸的注释,所传达的是东汉的信息。
        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游鲁,观看鲁国灵光殿的壁画,写了一篇《鲁灵光殿赋》(此文在唐代收入《文选》),其中就谈到: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列子•黄帝篇》:
         “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列子》一书,是魏晋人所伪托,传达的是魏晋的信息。
        近世出土了许多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都是上身为人形,下身为蛇身,两尾作相交状。其实蛇身就是龙身,这就是“龙的传人”的始祖在传说中的形象。
        二是,与伏羲的结合。
        伏羲,又写作包牺,庖牺,庖羲,宓牺,宓戏,伏羲,伏戏等等,包,庖,宓,古皆音伏。伏羲,战国时期始见著录。《周易•系辞传》: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作,是兴起的意思。意思是:伏羲去世,神农兴起;神农去世,黄帝尧舜兴起。除此之外,《战国策》、《庄子》等战国时期的典籍都提到了伏羲。
        大约从汉代以后,人们才把伏羲和女娲联系起来。《世本•氏姓篇》:
         “女氏,天皇封弟王呙 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天皇,指伏羲。弟,同娣,女弟也。这是说:伏羲把自己的娣(和妻子共同嫁过来的妻子的妹妹)女娲封在汝水之阳(今河南嵩县一带)为诸侯,后来她当了天子,称为女皇。后世姓女的,是她的后代。汉代以后,传说女娲是伏羲的妻子或妹妹,大约是来源于此。如:
        “女娲,伏羲之妹。”(宋•罗泌《路史》)
        “女娲本是伏羲妇。”(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
        “女娲,阴帝(女帝),佐宓戏治者也。(帮助伏羲治理天下的)。”(《淮南子•览冥篇》东汉•高诱注)。
        三是,加入“三皇”系列。
        什么是“三皇”,古代说法不一。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元命苞》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同。
    四是造人之说有了细节。
        《淮南子•说林篇》说: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看来女娲造人,并不是独力完成的,而是由黄帝制造性器官,分别男女;上骈(神名)制造耳目,桑林(神名)制造胳膊和手;大约其它零件由女娲来制成,而进行整体组装的也是她。她的工作最繁重,所以称为七十化,就是频繁地化生万物,包括化生人。
        而按照东汉末的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的说法,造人工程都是女娲独力完成的。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纟恒(音庚)人也。”
        这是说:开天辟地之后,还没有人,女娲抟弄黄土造人。工作太繁重,索性就把绳子放入泥中,然后往外甩,甩出来的泥点就是人。所以世上的富贵之人,便是女娲用黄土捏造的;而贫贱凡庸之人,便是用速成作业法甩出来的。当然,这绝不可能是原始神话的本来面目,而是已经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五是,补天治水。
        补天治水,是女娲神话中最瑰丽壮美的篇章。但这不见于先秦文献的记载。在屈原的《天问》中,只提到了康回触山,大地东南倾,对于女娲的匡救之功,却只字未提;而有关鲧禹治水之事,一口气提出了十四个问题,二十六句。下面对于禹与涂山女之事,又提出了两问,八句。看来在屈原那个时代,鲧禹治水的神话,内容是很丰富的。而女娲补天治水的故事,似乎还没有发生。这故事首见于《淮南子•览冥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古代的时候,天的四根梁柱毁坏了,九州破裂了;天不能完全覆盖万物,地不能完全承载黎民;大火熊熊燃烧而不熄灭,大水浩浩荡荡而不能止息;猛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恶的鸟攫食妇孺老弱。于是女娲炼成了五色石以补苍天,斩断了大龟的足以立四极,杀了作恶的黑龙以拯救冀州,堆积芦苇灰来止住洪水。)
        《淮南子》并没有把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治水联系起来,似乎只是开天辟地以后,由于地球的地质结构还没有稳定下来,才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火山爆发等交踵而至;再加上黑龙肆虐,鸟兽繁殖过快,与人争夺生存空间,这些灾害兼而有之,威胁着百姓的生存。于是女娲补天治水,拯救了人类。
        女娲治水和大禹治水有什么关系呢?人们多认为:先有女娲治水,后有大禹治水。而事实上,从神话产生的先后看,先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产生于先秦),后有女娲补天治水的神话(产生于汉代),二者是两个独立的神话,不能按照时间次序排列起来。

    女娇就是女娲
     
        大禹的妻子女娇,和补天治水造人的女娲是同一的吗?经过我们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世本》和《大戴礼记》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古代的神话为依据的。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前面已经考察过,大禹的资历和神职,和女娲是相当的。他不是女娲的多少代孙,而是同时并立的两位显赫的大神:改造地球的地皇和繁衍人类的母亲神(我怀疑她可能就是人皇)。她和大禹的匹配难道不是门当户对吗?
        第二,女娲和女娇是同一的。
        《国语•晋语四》:
        “昔少典娶于有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
        有虫乔 氏,亦作有侨氏,就是有娇氏,也就是女娇。她是黄帝和炎帝的母亲。
        《帝王世纪》:
        “黄帝母家有氏女,世与少典氏婚。”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引古本《帝王世纪》,有氏,作有娲氏。这个有娲氏,就是上述《国语•晋语四》的有虫乔 氏,也就是女娇——女娲。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几位地位显赫的女神,除了女娲之外,还有生了十个太阳的羲和,生了十二个月亮的常羲,黄帝之妻嫘祖,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根据许多学者如顾颉刚、闻一多、杨宽、郭沫若的考证,认为这都是一位女神在传说中的分化。甚至舜的妻子娥皇,奔月的嫦娥等,和这几位女神也都是一个人(神)。当代学者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也有所考证。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几位最显赫的天神伏羲,黄帝,帝喾,尧、舜(帝俊)等,其实也都是一个神的分化,因而上述女神嫁给伏羲也好,黄帝也好,帝俊(舜)也好,或生下了黄帝也好,其实都是同一神话的衍化或异化。而说女娲嫁给了地皇大禹,也是古代神话的一种分化,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关于《女娇就是女娲》的评论
    涂秋亚(tqy)  2009-03-24 09:03
    个人认为涂山女娇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娘娘,大禹想一统各个部落,让各个部落首领在自己的面前俯首贴耳言听纪从,没有强有力的实力是办不到的.而女娇所在的涂山氏部落里女娇很有可能是母系社会,也就是说女娇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 [回复]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