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公告
  • 动态
  • 纪事
  • 涂氏家谱
  • 谱迅
  • 机构
  • 大事
  • 宗彦贤达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宗亲联系
  • 名录
  • 相册
  • 寻亲
  • 谱牒家乘
  • 谱序
  • 祖像
  • 字派
  • 家族建筑
  • 村落
  • 宗祠
  • 祖陵
  • 涂氏产业
  • 企业
  • 人才
  • 广告
  • 网站事务
  • 留言
  • 投稿
  • 链接
  • 涂姓史话
  • 源流
  • 传说
  • 文化
  • 涂氏宗祠
  • 宗祠
  • 祭祀
  • 记录
  • 相关链接
  • 百科
  • 贴吧
  • 预留
  • 关于本站
  • 宗旨
  • 历程
  • 联系
  • 热门搜索:涂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涂姓史话 涂氏源流 涂山禹王碑原文

    涂山禹王碑原文

    发表:涂家(admin)   发表日期:2009-04-19   浏览次数:   【加入收藏夹】
    中华涂姓宗亲网
     


    破译不是终极目的 
        流传数千年的蝌蚪文之谜,今天仍有人为之殚精竭虑。 

        据东方新报4月19日报道   禹王碑文到底所言为何?就算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也难给出一篇精准的译文,但猜想和破译不难继续。 

        从历史的层面上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如此推断:较有公信力的历史考证是,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之后数千年,作为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偶像,民间到处都保留着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沙岳麓山巅的禹王碑文可以排座“大禹治水说”之列。但是株洲学者刘志一从1990年起开始叫板这一“权威”:禹王碑碑文是为楚庄王歌功颂德。 

        10年过后,刘再曝幕后事:当年整个破译过程仅用了三天三夜,而且是为领取“万元悬赏”。 

        这不禁让人生疑:千年未解的隐私岂是三天三夜所能破译得了的?为“领赏”而进行的古文化研究成果是否有急功近利之嫌?于是童文杰花费18年破译禹王碑文的消息又浮出水面。但是时间不是判断真假的标准,各界专家的评价亦不足为两种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于是我们明白了:未知的历史谁说了也不算! 

        另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对于古文字无休止的探究和争议有何现实意义?如此连篇累牍,不遗余力地推敲一块碑文,而又给不出一个有凭有据合理可信的答案是否值得?面对中华民族已知的浩瀚文化库存,和未知的无尽文史之谜,我们是否有精力痴迷其中一一揭秘? 

        我们的姿态鲜明而坚定,考究历史只是手段,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承传才是终极目的;对未知的永恒追求是我们要传递给读者的民族精神。 

        基于此,株洲学者刘志一、长沙老教师童文杰也好,本次系列报道未详述的各种观点也罢,其求学治学的精神无疑可嘉! 浏河浪子 

        ■ 最新观点碰撞 

        发言者:株洲学者刘志一 

        禹碑歌颂楚庄王 

        公布日:4月18日 

        原为株洲工学院文史专家,曾花10年时间,参与有关古文字的破译,禹王碑碑文是其中一项。他破译碑文过程中,参照《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释文中还有几个字与明代杨慎的释文相同,且在1995年得到了我国先秦研究会的认可。他破译的碑文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认为禹王碑应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该译文曾在学界引起轰动,并成一家之言。 

        专家评价 

        刘志一先生新作《岣嵝碑考释》,是目前所见考释此碑文较全面、有一定取信率之作,无论将来另外的考释结论如何,刘先生之作都能成一家之言。 

        ——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发言者:长沙教师童文杰 

        禹碑记载大禹治水 

        公布日:4月19日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退休教师,1981年退休后制定了一个宏伟计划:攻克岳麓山禹王碑千古之谜。之后阅读了包括《说文解字》类的大量与古文字有关的书籍,根据古文字的造字法则分析碑文,整整花了18年时间,于2000年完成第77个字的辨认。之后将研究成果命名为《长沙岳麓山禹碑今译》,译文与明代杨慎破译的碑文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其中破译的77个字中,就有51个字相同。该文2001年得到中国管理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认可,后被收入《走向未来启思录》一书。 

        专家评价 

        童老精神可嘉,其破释内容也算是对该说法的另外一种新的补充吧。但不能单独成为一家之言。 

        ——长沙市市委文史研究室文史专家陈先枢 

        耗费18年识破77个字 

        ■ 探谜之路 

        ● 4月7日:新报刊发“谁能破解禹王碑之谜”一文,报道岳麓山风景区欲借提质改造之机,打造禹碑景点,呼吁专家市民联手,破译禹王碑上留存千古的77个古文字之谜。 
     
     
    ● 4月8日:新报刊发“八旬翁:曾经见过类似蝌蚪文”一文,曾见过类似文字的周坤生建议,向道教人士请求破译之道。 

        ● 4月9日:新报刊发“发现60年前‘禹碑考略’”一文,对外公开了60年前有关禹碑破译之谜的剪报,并就部分读者致电新报破译禹碑的建议进行报道。 

        ● 4月18日:新报独家公布刘志一尘封10年的禹碑释文,并揭开其破译背后的故事。 

        童氏释文译义 

        承帝吩咐:首相是你,州渚被水淹,龙蛇遍地行走,亲身治理洚水,你明天就开始干起来吧!长久在外忘掉家,住宿在高山旷野,绞尽脑汁,累坏身体,大声疾呼,谁不震动!为平定水土而奔走,由华山而嵩山而泰山而衡山。疏导水源汇合入海,乘小舟治理那被壅塞的地方,障碍都排除了,南方的河流通向大海。衣织起来,饭吃得饱了,庶民从此安宁,鸟兽永远逃奔。 

        刘氏释文译义 

        庄帝担忧戴、赵(秦)、郑、魏、州等国来犯,先发兵攻庐国,宣布北伐声势及最终目标。攻下庐国后,庄帝焚柴祭天地,看有谁敢阻挠其仁义之师前进。厅内堆满珍宝,祭司朗诵经。突然天上光芒四射,美酒盈溢,一派吉相。继续进军到庸国边境,因沼泽草莽,不便行军,遂折向高原。穿过险峻区,联合秦岭下的崇国(秦人)和忠厚的褒国(巴人)夹击,迅速深入庸国,彻底摧毁反叛势力,使楚国避免陷入百濮包围的一场灭顶之灾。当时行军声势浩荡,一路烧山不止。反叛平息后,庸人窜入深山老林。 

        长沙市一退休教师,从开始研究辨认禹王碑,到最终完成碑文77个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辨认,前后竟花了整整18年!昨日,新报记者又获禹王碑碑文破译的惊人猛料。 

        任教时未能着手破译 

        昨日上午,记者在长沙市教师一村拜访了声称自己破释出“禹碑今译”的童文杰老人。童老年逾八旬,清瘦硬朗、衣着朴实。据介绍,他1920年出生于长沙县白沙乡,1944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在长沙市十一中等学校任教37年,期间主要任教语文课。由于专业特点,他对岳麓山禹王碑这一千古之谜早有所知,并颇为好奇,一直都很关注。“那时候我整天忙着工作,也没有足够的古文字知识水准,所以只能临渊羡鱼,未能着手辨认。”童老笑着说。 

        退休后补课专心辨认 

        1980年,童文杰从长沙市十一中正式退休。退休后,童老很难割舍自己的国文专业。经过一番调整,他在1981年便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伟计划:攻克岳麓山禹王碑千古之谜。 

        他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学功底,博览汉语古文字书籍,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文及其他古文字中,大量搜寻字形结构与禹碑文相似的古文字。通过对比分析,他第一次辨认出了77个字中的17个字。 

        18年后辨出最后一字 

        “文字辨认要有科学依据,要尊重历史。”童老道出了自己辨认禹王碑碑文的深切感受。据介绍,童老在取得辨认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便调整自己的辨认方法,多次阅读了包括《说文解字》之类的大量与古文字有关的书籍。根据古文字的造字法分析碑文,辨认出了其中大部分文字。2000年,他辨认完成77个字中的最后一字。此时,距他开始着手破译前后间隔了18年。 

        “对我而言,18年时间似乎很长,又似乎很短。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心情一下变得特别舒畅。我把自己辨认的碑文命名为《长沙岳麓山禹碑今译》。” 面对凝聚大量心血的破译成果,童老认为整个破译过程是一种痛苦中的享受,它带给自己极大的心理安慰,更有不少成就感。 

        与明代“杨慎释法”雷同 

        对比此前有关禹王碑破译的种种释法,童老发现自己辨认出的《长沙岳麓山禹碑今译》,与明代杨慎破译的碑文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其中破译的77个字中,就有51个字相同,只有26个字不同。 

        “根据历史记载,大禹曾经到过南岳衡山,这与历史事实还是相符合的。我以为辨认算是成功。”童老对此颇为自得。 
    ■ 译者心声 

        盼释文刻碑伴禹王碑 

        四年前申报获得著作权 

        破译碑文后,童老并没向权威机构申请审定。2001年,一位北京的朋友向他约稿时,他才特意推荐了自己的《长沙岳麓山禹碑今译》。 

        经朋友推荐,童老的释法得到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认可,得到了《著作权证书》,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并收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走向未来启思录》一书。 

        期待“今译”相伴禹碑景点 

        谈及今后的想法,童老说:“到目前为止,岳麓山禹王碑破译有了许多种权威的说法,其中当代说法中,我比较信任株洲刘志一的释法。尽管我的《长沙岳麓山禹碑今译》不太为外人所知,但我期待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在打造禹碑景点时,能把我的释法也用上去,所谓‘百家争鸣’,也让我的释法有所表现,为禹王碑破译赋予新的内涵。” 

        [文史专家]这是一种新的补充 

        长沙市市委文史研究室文史专家陈先枢认为,童老精神可嘉,对禹王碑赋予新的含义。“此前我并未看到童老对禹王碑的破释,但从破释结果看,其内容与杨慎‘大禹治水’之说类似,算是对该说法的一种新的补充吧。但不能成为一家之言。”至于童老因此获得的奖励和著作权,陈先枢认为那只是民间机构,并不是学术界的权威认证。 

        ■ 奇碑身世 

        从何而来匿于何处 

        相传大禹治水,曾“功成刻石衡山”,留下《岣嵝碑》的传说。该碑一说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岣嵝峰),一说是在衡山县的云密峰。唐代散文家韩愈曾为此碑赋诗,并为不知此碑踪迹深表惋惜。然韩愈此诗不见录于其著作。宋朝著名金石家欧阳修和赵明诚,曾遍搜天下著名碑刻汇编成文,文中同样也不见《岣嵝碑》的记载。 

        宋朝嘉定年间(约公元13世纪),此碑突被发现,其字有的笔画头大尾小,于是有人认为是古蝌蚪文;有的字笔画弯曲较多,有人据此断定为虫鸟文;还有断其字为大篆者。但无人破译出来。 

        明嘉靖年间,文人张素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送给谪戍云南的学者杨慎。经他研究译出了全部碑文。当时的学者沈镒、杨时乔、郎英等都破译了碑文。大意是大禹接受了部落联盟首领舜交给的治水任务,历经艰辛困苦,成功地将大水疏导入海,制服洪水,从此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 

        此后,《岣嵝碑》名声大振,被摹刻于各地的名川大山中。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湖南长沙、西安碑林、河南汲县、湖北汉阳等地都有摹刻石碑。 

        《岣嵝碑》是不是夏禹时的刻石,历代争论不休。明代杨慎、杨时乔,清代李蕃四、毛会建等,一面破译,一面摹刻,那是信其有。持不同意见的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提出:“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证家如杨慎…… 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证明此碑为夏禹时的文字,没有证据。人们对杨慎抱有怀疑态度。史家认为杨慎治学之道是:好博务欲胜人,甚至依托杜撰。 

        从汉字发展过程看,夏代出现此文字是不可能的,伪造的可能性极大。 新报记者 周和平 文/图 

        ■ 观点交锋 

        碑上到底写了啥? 

        据专家介绍,禹王碑虽历经千年,但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较有代表性。 

        [专家说法] 

        明代学者:大禹治水 

        杨慎为明代正德年间状元,博览群书,被推为当时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的释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株洲学者:歌颂楚庄王功勋 

        刘志一,原为株洲工学院文史专家,对古文字研究颇深。他破译的碑文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认为禹王碑应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 

        杭州学者:帝王颂词 

        曹锦炎,当代学者,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 

        [百姓声音] 

        长沙教师:大禹治水 

        童文杰,长沙退休教师,破译内容与明代杨慎的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 

        长沙会计:与道家所用文字有关 

        八旬老翁周坤生,喜爱读报。1946年前后意外发现报纸上魏寅写的《岳麓山禹碑考略》,并保存下来。文中列举了明代杨慎、沈镒的两种说法。但周翁个人认为道士曾用过与碑文笔画、字形类似的文字。建议破译碑文,可找道家帮助。 

        南岳商人:赞美南岳美景 

        周祥云,来自南岳衡山,在长沙马王堆经商。从小在南岳衡山长大。小时候参与当地祭拜活动时,听当地老人说禹王碑碑文大意是写大禹治水经过南岳衡山,赞美南岳七十二峰绵延400公里美景。“我现在还能背诵出碑文流传下来的颂词。” 

        望城村民:为儒教古文字 

        张仲海,望城县星城镇村民。在农村从事儒教活动已有40多年,如今家里保存了许多版本有关儒教的古书,这些古书文字多种,也有过类似岳麓山禹王碑上的蝌蚪文。儒教古文字曾用过类似符号。
    涂山,亦名当涂山,俗称东山,为古涂山国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会诸侯的地方。“禹会诸侯于涂山”,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山位于蚌埠市西郊,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相峙。最高峰凤凰顶,海拔 338.7米。禹王宫就建于涂山绝顶之上。

    禹王古庙独千秋 耸峙于涂山绝顶的禹庙,又名禹王宫,或题为“有夏皇祖之庙”,已有2200余年历史。禹庙占地6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筑分中、东、西三条轴线。鼎盛之时,有五进十院十殿,是缅怀华夏祖先大禹功德的去处。中轴线上为七间瓦屋,西首五间等高,中为山门。上镌清代邑人宫尔铎撰书“传子特开三代局,来王共仰八年功”一联。禹王殿内,琉璃碧瓦,飞檐翘角,雄伟庄严,中为大禹塑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启母殿,中祀大禹之妻,帝启之母。怀远十二景之一的“东峰银杏”,即植根于启母殿前,相传为大禹亲手所植,惜毁于雷火。今树内生树,为禹庙一大奇观。

    望夫石凝望千年  从大禹起,安徽人民就开始了对淮河的治理。大禹时代,天下江河滔滔,大禹将阻滞淮水的大山一劈为二,就是今天怀远境内的荆山与涂山。大禹也因此和涂山部落的一个姑娘相爱,婚后三过家门不入,成为这条大河上最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个叫涂山氏的姑娘,在漫长的思念中,写下了据说是中国第一首爱情诗,然后在涂山上凝固成一尊望夫石,也叫启母石,俗称石婆婆。 
     记者抬眼望去,在涂山之阳,启母涧之西,有巨石如一女子怀抱婴儿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传说中的望夫石,她怀中所抱婴儿即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君王———夏启。相传,每逢阳春三月,涂山庙会之期,红男绿女摩肩接踵而至,于瞻仰启母仪容之时,往往向端坐的启母怀抱中投以石子。据说投中者便可早生贵子。启母于此时又被视为送子观音的化身了。
     圣泉神奇不干涸 涂山山顶,禹庙之西,顺着石级而下,穿过茂密树丛,越过嶙峋怪石,便可抵达著名的圣泉。明代宋濂游涂山时曾于《游涂荆二山记》中载记云:“微径入灌莽,抵岩罅,储泉一泓,味甚甘,复以茅茨,曰圣水亭,取水以萗雨多验。”由此可知,圣泉之名的由来,系因“遇旱,祈雨泉边辄应”的缘故。故“圣泉”又别名“灵泉”。据当地人介绍,圣泉的水甘洌,无论遇到多大的灾旱,从来没有干涸过,用来泡茶的话更是芳香四溢。

    关于《涂山禹王碑原文 》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还未注册?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天下涂氏网 tushi.cn Powered by TuShiCms 主管单位:天下涂氏网管理委员会
    站长:涂秋亚 常务站长:涂卫富 涂道明 副站长:涂恒强 涂伟中 涂建有
    涂氏QQ群1:5086881(已满) 群2:8530384(已满) 群3:4771128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闽ICP备09026995号